生態



蚯蚓活動可增加森林碳儲碳量

據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員稱,他們在北美森林的落葉和土壤中發現:蚯蚓可以改變碳的化學屬性,從而影響森林的儲碳量。普渡大學的科學家與來自史密森學會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人員一起研究原先從歐洲帶到北美來的蚯蚓的習性。有的蚯蚓吃落葉和一些植物——森林裡地面上的干草;還有的吃草根和土壤裡的有機物質。這些物質經過蚯蚓的消化道進行分解,之後排出體外,進入土壤。該研究小組發現,有很多蚯蚓的森林,裡面的落葉和土壤有機質往往含有豐富的植物木質素,普渡大學的生物地化學家蒂莫西·菲力說,這種物質很難被細菌分解。那些含蚯蚓少的地段,其中所積累的碳就較容易 ...

植物的生態性

陸生植物和藻類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幾乎是所有的生態系中能源及有機物質的最初來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變了早期地球大氣的組成,使得現在有百分之21的氧氣。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氣生存。植物在大多數的陸地生態系中屬於生產者,形成食物鏈的基本。許多動物依靠著植物做為其居所、以及氧氣和食物的提供者。陸生植物是水循環和數種其他物質循環的關鍵。一些植物和氮固定細菌共演化,使得植物成為氮循環重要的一部份。植物根部在土壤發育和防止水土流失上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生態關系許多動物和植物共演化,例如:許多動物會幫助花授粉以交換其花蜜;許多動物會 ...

我國古代先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中國古代的先民,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地、天在相互制約中發展,這是一種自然性的客觀規律,作為人不能違背它,而只能與“天”和諧相處,這就是“天人合一”。這是一套比較先進的科學生態理論,它指導著先民對生態的認識,制約著先民們處理與自然界關系的行為。 “天人合一”也是中國儒家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對於自然界萬事萬物,儒家主張人們施之以仁德,才能與之相合一。“凡所行事,皆範模於天地陰陽之端,至如樹木以時伐,禽獸以時殺,春夏則生育之,秋冬則肅殺之,使物 ...

居延綠洲沙化的沉思

居延黑城 居延是內蒙古阿拉善高原上的古代綠洲,這裡原是匈奴居延部的牧場,“居延”即來源於匈奴語。漢武帝將匈奴驅逐出河西以後,居延成為阻止匈奴南下的邊防重地。居延之所以聞名於世,與這裡出土了大量漢代簡牘有關。這裡出土的漢簡多達3萬余枚,為研究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因而居延漢簡也被稱作是與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書、清代故宮檔案齊名的四大發現之一,是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隋唐時期居延仍是西北邊防重地,元代居延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些都是居延在歷史上的輝煌時代。然而大地滄桑,昔日的綠 ...

草地資源牛羊糞

在北方牧區的草地上,牛羊糞隨處可見。游人遇此往往避而走之,嫌它污穢不可接近。家畜糞便屬於污穢之物的認識由來已久,古人曾用“糞土之臣”表示自謙。毛澤東早年的詞作《沁園春·長沙》就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之句,把過去禍國殃民的王侯斥為糞土,以表示他拯民於水火的雄心壯志。 其實,北方草地上的牛羊糞是一種重要資源,它可以肥田肥地,還是制造沼氣不可缺少的原料,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常識。除此以外,牛羊糞還是牧民生活離不開的燃料,在古代還是建築的材料和防敵的武器,這些知識,就未必是常人所知了。 牧民的生活燃料 內蒙古牧民特別熱情 ...

關注地下水氮污染

如果你去過新疆,在氣候干旱、素有“火洲”、“風庫”之稱的吐魯番,居然可以看到成片的良田和綠洲,一定為之驚嘆吧。造成這一奇特景像的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布著四通八達的坎兒井群。聞名於世的坎兒井是古代新疆人創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參觀過的人,無不為其設計構思的巧妙、工程的艱巨而贊嘆。 據統計,世界上可供人類飲用、易於取到的淡水只占世界水資源的0.26%,其中有68%為地下水。除了最早期的人類是以“干淨”的地表水為水源外,其他時期地下水一直是人類的主要飲用水源。 地下水污染示意圖 我國地下水面臨污染問題 我國21個省市和27個主要城市的統計 ...

中國鳥類的分布與受脅現狀

鳥類是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並與人類文明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類動物。它們形態和行為多樣、身姿秀麗、風姿綽約、羽飾絢麗多彩、鳴聲婉轉動聽,不僅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詩情畫意,而且亦成為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創作靈感的重要源泉和主題。鳥類的行為比較容易確定,人類對其分布、自然史和系統分類等方面有著比較清楚的了解,這使得鳥類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動物類群之一。鳥類作為飛行性的動物,其全身的構造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設計的,這又使得鳥類成為人類重要的仿生對像。人類依據鳥類的飛行原理,模仿鳥類的飛行,並設計出了許許多多的航空工具。 鳥類的形態 ...

中國水災歷史備忘錄

水災也是我國的一種多發的自然災害。下面是一些歷史上的水災記錄。 黃河在2000年內決口成災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災波及範圍達25萬平方公裡: 1117年黃河決口淹死百余萬人。 1642年黃河決口,水淹開封城,全城37萬人中有34萬人淹死。 1933年黃河決口54處,受災面積1.1萬平方公裡,受災人口360多萬,死1.8萬人。 長江在1300多年間水災200多次: 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漢市受淹百日,淹沒農田333.3萬公頃,受災人口2850萬人,死亡14.5萬人。1932年漢江大水受災面積150.9萬公頃,1003萬人受災,死14.2萬人。 1954年長江大水,漢口最高水位達29.73m,超出1931折決堤水位2.8m,經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