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西班牙“水資源戰爭”的新局面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天降大旱,樹追著狗跑。現在,當西班牙全國正在努力抗擊20世紀4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干旱的時候,這似乎正在成為現實:水庫的蓄水量只有46%,而過去18個月來的降雨量比平均水平低40%。 但是,在夏季的烈日即將把供水變成涓涓細流之前,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正在愈演愈烈,焦點是如何管理西班牙最稀有的資源——水。 加泰羅尼亞位於炎熱的東北地區,它所受到的影響最嚴重,那裡水庫的水量只有蓄水能力的五分之一。面對不得不削減水供應的可能,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政府出台了迄今為止從未聽過的罰款規定——灌溉花園,罰款30歐元(將近50美元);注滿面積超過300平 ...

鮮花與空調

Bamberg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是個美麗而古樸的小城,那裡漂亮的小街讓人流連忘返。我更喜歡Bamberg樓房的窗戶,因為很多窗台上都擺放著美麗的花。那些花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美得讓人感動。 此時想起自己的家――濟南,我生活了很多年的一個中國中部城市。這些年,我們中國的城市汽車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擁擠。路旁的樓房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密集了,但樓房的窗台上很少擺放鮮花,每一個窗下幾乎都掛著大大小小的空調。每當酷暑來臨,我們的各種媒體上都會有商家銷售空調的報道,比如一天售出幾百台,或是一個月售出幾千台。但是卻沒有人去計算這麼多氟利昂制冷會產生多少有害氣 ...

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關系初探

摘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大量水利工程的興修,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為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往往對生態系統產生各種負面影響,筆者根據河流生態系統的特點,通過對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關系的分析和論證,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出了正確處理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關系的技術對策。 關鍵詞: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關系初探 長期以來,人們為了滿足供水、防洪、灌溉、發電及漁業等需求,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且對生態建設方面也有積極作用。但是,任何事物 ...

松嫩平原洪水利用蓄水方式研究

中國北方頻發的水旱災害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於東亞季風區,多雨期和干旱期分界明顯,4~6月為干旱少雨期,7~8月為多雨期。4~6月同時也是農作物生長需水最強的階段,干旱少雨導致旱災頻頻發生;7~8月降水豐沛,往往導致洪澇災害的發生。以松嫩平原為例,1998年的百年不遇大洪水和2002年百年難遇的特大干旱均形像地顯示了中國北方的這種氣候特點。如何緩解這種水旱矛盾成為了當前學術界的重要努力方向。諸多學者對這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研究,由大連理工大學水環境研究所許士國教授和李文義博士撰寫的論文《松嫩平原洪水資源利用引蓄水方式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這個問題 ...

熱壞了的生物們

人類已經意識到全球變暖給自身造成的威脅,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不會說話的野生動植物其實已經熱得快受不了呢!全球生態系統可能就此崩潰。 被淹死的北極熊 9月初是適於空中考察的好時節:藍天白雲,陽光燦爛,天清氣爽。美國海洋生態學家查爾斯•莫奈特率領他的考察隊從阿拉斯加首府安科拉吉出發,飛往巴特島,去“看望”那裡的海洋哺乳動物。 波特弗海的北極熊是考察隊的首要“看望”對像。“北極熊是游泳高手嗎?”在飛機引擎的轟轟聲中,一名下屬跟莫奈特聊起來,“噢,相當厲害的角色,一般在沿海水域游30公裡沒問題。但氣候變暖、海冰減少後,有些北極熊就不得不 ...

海洋之肺——極地浮冰的故事

公元前330年前後,希腊航海家(也是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皮西亞斯第一次在航行中看到令他驚異的海上奇觀——浮冰。巨大的、乳白色的浮冰被海浪推頂著,好像正隨著海神波塞冬寬厚的胸膛,一起一伏地呼吸。於是,他用“海洋之肺”形容自己看到的浮冰——在這位航海家的心中,還能有比這更好的表達方式嗎?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數千年來,浮冰——這些飄浮在極地海域的白色精靈,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探險家的筆端。它是固體,堅硬無比;同時又像液體一樣變幻不定。露在水面的部分,被風和海浪打磨得千姿百態;浸在水下的部分,在溫暖海流的作用下,被侵蝕出大大小小的空洞,浮冰也 ...

漫談造林與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任重道遠,恢復植被已成共識,然而更重要的是植被與環境的保護,保護不力,“建設”成果難免付諸東流。而保護植被又涉及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單純的大面積植被保護常不容易實施,因此,保護必須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 每年春季都是全國人民植樹造林的高峰期,是綠化祖國美化環境的關鍵時期。多年來我國取得了人工造林面積世界第一的美譽。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國人工造林對改造自然、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防沙治沙方面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在改造宏觀生態環境方面,造林無疑是最有效的措施。若是全國都能覆蓋上森林該有多好埃 然而,就 ...

分類治理我國退化的生態系統

“三北防護林”曾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20余年的時間裡,中國用了恐怕上千億資金來“築城”,但是收效不大(蘇揚,2003;French, 2004)。綿延上千裡的防護林,現在已經是坍塌的“綠色長城”。種植的樹種都是“楊家將”(楊樹),不僅許多地方的楊樹長成半死不活的“小老頭樹”,而且由於普遍種純林,在發生蟲害時,一倒一大片,僅小小天牛就將寧夏20年的建設成果——幾十億株楊樹毀於一旦。這些慘痛的教訓足以說明,大範圍植樹,尤其違背自然規律的造林是得不償失的。即使造林成功,其投入產出比也是不合算的。某旗縣據說用1.5億元造林治理了6%的退化土地。依此類推,我們還得投入21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