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黑城
居延是內蒙古阿拉善高原上的古代綠洲,這裡原是匈奴居延部的牧場,“居延”即來源於匈奴語。漢武帝將匈奴驅逐出河西以後,居延成為阻止匈奴南下的邊防重地。居延之所以聞名於世,與這裡出土了大量漢代簡牘有關。這裡出土的漢簡多達3萬余枚,為研究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因而居延漢簡也被稱作是與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書、清代故宮檔案齊名的四大發現之一,是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隋唐時期居延仍是西北邊防重地,元代居延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些都是居延在歷史上的輝煌時代。然而大地滄桑,昔日的綠洲早已淪陷為沙漠戈壁,成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只有那在流沙中時隱時現的城堡、水渠、寺廟、古墓,在述說著它輝煌的歷史,讓人們發出種種的感慨,去思念那久已廢棄的人類家園。
居延綠洲的形成
居延綠洲所在的地方,在地質時期是陸表海。由於地質構造運動變成了陸地,地勢比較低下,被稱作巴丹吉林盆地。後來接受了來自祁連山的流水,主要是弱水(額濟納河)的流水,形成了深厚的河湖相沉積物。於是在盆地中出現了一個人湖,名叫“居延澤”,又稱“居延海”。在弱水和居延海的滋潤下,這裡出現了胡楊、紅柳為優勢的植物群落,變成了水草豐美的綠洲,它吸引了古人類的到來。在弱水下游衝擊扇和居延海濱,曾多次發現打制的舊石器,以及早期的夾砂陶片、石刀、石鐮和青銅器,說明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居延綠洲上一直有人類活動,他們可能是羌人的祖先。大約是在戰國末年,有一支匈奴人從河套地區遷移到此放牧。早期的居民以采集、狩獵為生,匈奴人以放牧為生,他們的生產活動對這裡的生態環境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人類與自然處於和諧狀態。
居延塞的建立與屯量
居延綠洲的破壞,始於兩漢時代。漢武帝將匈奴驅逐出河西地區以後,建立了張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於是在居延綠洲上設立了居延塞,又稱遮虜鄣,作為一一道軍事屏障,以阻止匈奴人南下。
居延塞是一個巨大的軍防體系,東以居延澤為險,以居延都尉府所在的居延城為中心,在其北、西、南三面構築了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每一塞都是由城堡、烽燧、天田等設施組成。城堡是屯兵之處,烽燧是用以通訊報警的大土台,天田的功用是將地表整治平坦,撒上細沙以觀察敵人的足跡。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的防線是相互連接的,三塞以內被包圍的綠洲,則是士兵屯墾的耕地。由於這裡屬於邊遠之地,人馬的糧草無法從外地供應,只能就地墾種,自給自足。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居延地區出十了數以萬計的漢代簡牘,詳細記載了當時的軍防和屯墾情況。
居延城的周圍地區,是漢代屯墾的重點所在。據20世紀30年代西北科學考察團的記載,在居延城的四周,耕地、水渠、田舍隨處可見,多達300余處。今日大多為流沙湮沒.很難尋找了。墾種的第一步是砍伐樹木,放火燒荒,森林植被化為灰燼:第:二步是破土耕作,將地下的草木根清理干淨;第三步是修水渠,引入灌溉,這裡屬於干旱區,不灌溉就不會有收成。墾荒耕種的過程,不僅破壞了原生植被,也破壞了地表土層。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表土層以下便是深厚的流沙,當表土層被破壞以後,地下的流沙便暴露出來,在大風的吹動下向四處移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沙地和流動沙匠。整個地理景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沙漠化,又稱沙漠擴張。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著名詩人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到居延視察,他曾到漢代居延城游覽,作了一首即景詩:“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馳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驃姚。”王維所見到的居延城,早已斷絕了人煙,變成了空磧馳馬的狩獵場,唐宋人多將沙漠戈壁稱作“沙磧”,簡稱“磧”,“空磧”是指沒有植被的空蕩蕩的沙漠戈壁。2002年我實地考察居延城,發現居延城外布滿了高大的流動沙丘,這是王維所沒有見到的景物,說明今日的沙漠化比唐代又嚴重了許多。
漢代以後的沙漠擴張
漢代以後,居延綠洲上的屯戍和墾種仍在繼續。唐、西夏、元代都在居延綠洲上駐有重兵,在綠洲上墾種,其所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
從實地考察來看,唐、西夏、元代的墾種重心,與漢代墾種重心並不在一起漢代墾種重心在弱水下游左岸,唐代在弱水右岸偏上,西夏和元代在弱水右岸偏下。後代為什麼不沿用前代的墾區而是不斷改換墾種的場所呢?經過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前代的墾區已經沙漠化了,不能繼續耕種,只好被迫去開墾新的處女地,最後的結局是,凡是開墾過耕地的地方,先後都變成了沙漠;開墾耕地越早的地方,沙丘也就愈多愈高大。沙丘是由流沙逐漸堆積起來的,就一般而言,沙丘的高度與其堆積的時間是成正比的。
從航空或衛星遙感圖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墾區的分布範圍,據此測量出居延綠洲上開墾的耕地面積為64萬畝,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弱水衝擊扇上大部分土地都被開墾成耕地了。從實地考察結果來看,凡是歷史上被開墾過的地方,現在都變成了沙漠戈壁。在沙漠中被保留下來的耕地、水渠、田舍、農具,便是最好的證據。它們以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綠洲被開墾的過程和結局。科研人員據此恢復了被流沙掩埋的歷史,以及居延綠洲上所發生的令人震驚和訝異的環境變遷。
居延綠洲的沙漠化
居延綠洲的沙漠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沙漠的增多,人們被迫不斷改換居住地區。到了元末明初,綠洲上的居民全部逃離,其原因是一場戰爭人為地改變了弱水的流向,使居延綠洲徹底廢棄。
明太祖朱元璋占領元大都(今北京)後,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妥展懽貼睦爾逃往北方草原去了,不過地方上的元軍將領仍堅守城池,負隅頑抗。元朝駐軍鎮守黑城對抗明軍,明征西將軍馮勝接受獻策,采用斷水法攻城。黑城在弱水之濱,弱水河水可說是黑城的生命動脈。馮勝在黑城上游修築了一道大沙壩,將河水堵死。弱水河床比降只有1/1000~1/500,一道大沙壩足以使河水斷流。弱水斷流後.守城的元軍只好開門投降。
馮勝以截河斷水的辦法攻克了黑城,然而卻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生態災難。在弱水斷流以後,居延綠洲上的森林植被枯萎死亡,綠洲上的耕種也因為失去了水利灌溉而無法進行,居民只好逃往他鄉。居延海失去了河水的補給,逐漸干涸消失,湖底變成了沙漠戈壁,殘存的湖水聚集在最低窪的地方,形成了兩個小湖,一個叫天鵝湖,一個叫頂珠湖。這樣一來,昔日的居延綠洲,變成了沒有生命的世界,變成了無人區。直到300多年後,蒙古土爾扈特部來到,這裡才重新有了人煙。後來在此設立了土爾扈特旗,即今日的額濟納旗。
額濟納綠洲的生態危機
弱水斷流後,河水向直北方流去,出現了新河道,即今額濟納河下游河道。在弱水改道北流以後,在其末端形成了兩個小湖,一個叫蘇泊淖爾(水獺湖),一個叫嘎順淖爾(苦水湖)。在新河道和新湖泊沿岸,出現了一個新綠洲,被稱作額濟納綠洲,以便與居延綠洲相區別。新綠洲上又生長了森林植被,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像,故而在清雍正年間,有土爾扈特蒙古到此放牧。新綠洲有了新居民,開辟了歷史新篇章。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世紀50年代。新綠洲上又出現了生態危機,沙漠化不斷加劇,開始重蹈居延綠洲的覆轍。1958年“大躍進”中建立了巴彥桃來農場,先後在草地上開墾了2萬多畝耕地:此外,在其他地方也開墾了1.5萬畝耕地。這些耕地都是在河邊最肥沃的草場上開墾的,耕種數年後便引起了沙漠化,附近許多草場也被流沙湮沒。
沙漠化的加劇,與河水減少直接相關。額濟納河上游叫黑河,在河西走廊。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河西走廊灌溉面積擴大,新建了許多工廠企業,對水的消耗倍增,於是黑河上修築了許多水閘水庫,將河水蓄欄,這種做法的結果便是造成額濟納河水減少了一半以上,嘎順淖爾已徹底干涸,蘇泊淖爾也干涸多次。干旱還引起牧草枯萎,胡楊衰敗,風蝕加劇,沙漠化不斷擴展。
額濟納綠洲的生態危機,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許多科學家和有識之士,不斷呼吁各級政府停止墾荒,科學分配水資源,保證額濟納綠洲的生態安全。進入21世紀以來,通過多次的黑河調水,額濟納河水已經可以進入蘇泊淖爾,額濟納綠洲的生態危機得到初步緩解,不過嘎順淖爾尚處於干涸狀態,仍不容樂觀。
沉思
居延綠洲已變成了沙漠,它給人們留下了沉重的思考。河水斷流,胡楊枯萎,沙漠擴張,就其本身過程來說都屬於自然現像。可是,在這自然現像的背後,卻隱藏著人類的活動。如果沒有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些過程就不會發生。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必須保護自然,給自然喘息的機會。沒有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沒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要構築人類的和諧社會,就必須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謀求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