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 ...
同天葬、水葬一樣,懸棺葬是一種古老的喪葬形式。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離水面數十至數百米的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穴中,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懸空的木樁上面。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跡十余處。 經過碳14測定,白岩和觀音岩保存完好的兩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隨葬的龜形木盤是具有商周青銅文化特征的遺物。據考證,當年我國南方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他們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統稱為古越人。船是古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把死者放入船形棺木是對死者的敬重。而出於對高山的崇仰,他們又把逝者安放 ...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
扮相滑稽的“花鼻子”一上台,首先引發的是觀眾的一陣哄笑。之後,“么妹子”在一陣絲樂、鼓鈸聲中出場,聲情並茂地唱道:“奴在家,奴在家,奴在家中繡花花……”於是,場面慢慢平靜下來。但隨著“花鼻子”與“么妹子”邊說邊唱邊跳,劇情不斷深入,場面又熱烈起來。當台上又唱“奴在家,奴在家……”的時候,若干個“奴在家中繡花花……”的聲音便在台下此起彼伏。
這樣的民間演出形式,不知道在四川雅安蘆山縣存留了多少個時代,但蘆山花燈獨具魅力的鄉俗特征,卻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四川儺戲的活化石”。2006年11月,蘆山花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非物質 ...
土族自稱“蒙古爾”或“察汗蒙古爾”,原是叱吒風雲於馬背上的游牧民族,現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及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永登縣等地。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土族人民在同漢、藏、回等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中,創造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和習慣。 心靈手巧繡“彩虹” 土族人最崇拜天上的彩虹,這種崇拜主要體現在婦女們穿的花袖衫上。七彩衣花袖衫,土語叫“繡蘇”,袖子由紅、綠、黑、黃、桃紅以及白色彩條布或絲綢織成。這些顏色在土族人眼裡都有像征意 ...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余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余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 ...
白族現有130萬人口,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貴州的畢節、安順和湖南的桑植縣。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有著密切聯系。
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 ...
白族人的刺繡服飾——帽子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