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刺繡服飾簡介

民俗

導讀白族人的刺繡服飾——帽子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 ...


白族人的刺繡服飾——帽子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余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白族人的刺繡鞋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像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白族人的服飾刺繡


白族人的服飾刺繡


白族人的服飾刺繡

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的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碧江四區一帶白族(勒墨人)男子在對襟衣外,加穿一件長可過膝的麻布坎肩,下著寬褲衩,肩掛一把護身長刀和一個花布袋,項間佩掛數串彩色珠子。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皮帽,足穿白布襪和“雲頭”紅鞋,身穿短大襟上衣,套以麂皮領褂,外面還加穿幾件布質或綢質領褂,腰系綠絲褲帶,掛以麂皮或繡花兜肚。

至於白族婦女的服飾,大理一帶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紅或藍或黑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紐絲銀鐲,指戴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布或彩色毛巾的包頭。衣外腰帶為多層厚布縫制成硬板帶,女孩五歲起系圍,使腰身如蜂形窈窕。外系繡花飄帶的雙層短圍腰,或立或行總婀娜多姿。腳穿船形繡花鞋,表示江海無阻一生順利。鄧川一帶的未婚女子則戴小帽或滿布銀鈴的“鼓釘帽”、帽檐高翹的“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河的白族婦女的領褂,多為氆氌,袖、腳鑲著花邊,披著背有七星圖案的輕軟羊皮。保山阿石寨婦女所穿的對襟衣,前襟齊腰,後襟過膝,臂套彩色袖筒,前系長可及地的圍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頭戴鑲有海貝和白色草子的花圈帽,頂佩十數串彩色小珠子,身穿黑色或花色短衣,腰圍前後鑲著三道海貝和珠子的繡花圍腰,赤足。大理海東新婚女子的發飾,梳“鳳點頭”(鳳頭、鳳背、鳳翅、鳳尾俱全),身著大鑲大滾的紅綠衣褲;青年婦女也戴“鼓釘帽”。

鶴慶壩區甸北白族姑娘則以頭頂外罩或藍或紫或黑的兩幅1尺2寸見方的頭巾,外沿頭纏3丈6尺紅頭繩,像征一年360天。甸南壩沙河南婦女戴“千褶百皺荷包形黑色大圓帽”,像征頭頂日月。松桂、北衙婦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頭,像征一年24個節令。

20世紀80年代後,西服革履、燙發化妝也在壩區城鎮白族青年男女中流行。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