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東城正在以傳統中軸線為核心,以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為拓展,打造一條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
據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辦公室介紹,東城區已編制完成《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控制性詳細規劃》,初步劃定其區域範圍,即北至北二環,南至南二環,西至東城區界,東以安定門內大街—交道口南大街—東黃城根北街—東黃城根南街—晨光街—南河沿大街—正義路—新革路—祈年大街南端—天壇路—天壇東路為界。
打造五大區域貫通中軸線
在這條歷史文化傳承軸上,自南向北串聯了永定門、天壇、前門、正陽門、天安門廣嘗故宮、鐘鼓樓等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分布著12.5片歷史文化街區,共有胡同約150條,占東城區胡同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控規》編制課題組認為,這片區域是最能體現北京古都歷史風貌的地區。
同時,從南向北,依次圍繞天壇、前門、東交民巷、故宮和鐘鼓樓,《控規》提出分別打造天壇文化旅游區、歷史文化發展區、近代文化博覽區、皇城文化核心區和創意文化體驗區。希望借助上述5個片區的建設貫通北京的傳統中軸線,並促進中軸線周邊文保區的保護、完善與整體提升,最終推動中軸線申遺。
人口疏解目標擬8萬人內
規劃還涉及“適度疏解中軸沿線人口”。《控規》提出,將結合危樓改造、平房院落解危排險以及重點區域升級改造,加強鐘鼓樓周邊、天壇周邊、景山地區、北鑼鼓巷地區、金魚池西等重點區域的人口疏解;嚴控高密度住宅項目建設,防止出現因二次改造帶來疏解搬遷區域的人口再聚集。
力爭到2030年,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人口規模控制在擬8萬人以內。
部分騰退院落建公共服務設施
《控規》提出,將研究制定舊城居民外遷後騰退用地和房屋的使用管理政策,探索利用部分已騰退四合院、文物建築等載體資源,規劃建設文體活動中心,養老服務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疏解人口比例,優化中軸沿線公共服務設施配備,向安置區域配套轉移舊城內的教育、醫療等各項優質公共資源,更好地滿足外遷居民對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需求。
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規劃目標將用20年(2011年至2030年)來完成。目前,該《控規》還是審議稿,需經過政治協商、論證修改等環節,才會提交東城區政府和區委進行決策。
■ 對話
“對舊城人口不是拆遷是疏解”
東城區常務副區長徐熙表示,人口疏解後受保護院落大部分將作為公共服務性質或公益性質使用
近日,東城區常務副區長徐熙就中軸線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的建設規劃等問題接受記者采訪。他表示,中軸線的保護與發展並不矛盾,但最急迫的是先做好保護與修繕;文保區內人口疏解後,將更多地發展公共服務項目。
新京報:東城對中軸線的保護和發展有沒有整體規劃?
徐熙:東城區將按照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北部以皇城為核心,整治鐘鼓樓周邊環境,重點打造皇家文化;中部以天安門廣場為核心,提升長安街至前三門大街的環境水平,打造融合南北的紐帶;南部以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為核心,重點打造城南文化,並加快永外商務區的建設,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鏈。
新京報: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軸劃定後,首先啟動的工作會是什麼?
徐熙:現在,修繕和保護是東城最主要的任務。今年,國家和市委市政府對故宮、天壇、地壇都進行了保護,東城區也在故宮、天壇周邊的環境提升做了很多工作,爭取讓這些古建築四周形成完整的綠化帶。正在加快天壇周邊簡易樓的騰退改造,逐步推動天壇醫院、北京口腔醫院等單位的搬遷,天壇要逐步把周邊的建築恢復成綠地。
新京報:保護與發展並進,是不是意味著中軸線上更多的居民將被拆遷?
徐熙:我們現在用的詞是“疏解”,而不是“拆遷”。舊城人口疏解,也是保護歷史文化的必要舉措。比如,歷史上一個王爺住的四合院,現在有30多戶人在裡面住著,原先的回廊沒有了,花壇也被占用了,30多戶居民的生活狀態也很差。 因此,我們通過疏解居民、稀釋文保區內的人口,恢復回廊和花壇,一方面讓外界游客進來,另一方面,我們在朝陽、通州找了幾塊地,建保障房,用更寬敞的居住環境安置疏解出來的居民。
新京報:最近東城區政府與北控集團合作籌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基金,計劃籌集社會資本參與中軸線保護與發展。社會資本參與,為確保盈利,會不會在文保區內發展過多的商業項目?
徐熙:這個請媒體和市民共同關注,通過與企業、社會資本的合作,我們將在文保區內更多地發展公共服務項目。人口疏解後,受保護的院落大部分將作為公共服務性質或公益性質使用,讓普通群眾也可以享受到中軸線保護性發展的文化成果。
■ 個案
胡同工廠不亂改創意保護舊廠房
藏經館胡同17號,灰色的後現代風格建築,置身於曲折的胡同和四合院民居中。
藝術範兒的年輕人從遛狗的大媽和大爺的棋攤中穿過,走進舊樓房改造的開放式辦公區,推開二層木棱的窗,就能看到老房子的灰瓦屋脊,聽到從遠處胡同裡氤氳而來的京腔京調,設計的靈感油然而生。
這裡是胡同裡的一間創意文化“工廠”——嘉誠·印像,已吸引了14家文化創意企業入祝藏經館胡同毗鄰雍和宮,就在文保區內,為了做到與胡同和歷史風貌相協調,嘉誠·印像的運營負責人甄軍說,在裝修時,“小到一片水池,大到一根廊柱,能保留的都盡量保留”。
在東四北大街板橋南巷7號院,胡同裡的老人民美術印刷廠已經“騰籠換鳥”,成為了建築、設計、影像等系列產業的創意聚集區。原來印刷廠的紙庫,保留了原有的房頂和原木廊柱,甚至沒有裝飾,擺上一樣的原木儲物架,變身“有機食材創意工坊”。而腳下的一片五六米見方的地兒,卻是空的,通明的玻璃地板下,原來是吳裕泰老宅的地基。
據人美廠的老廠長張光輝介紹,幾十年前廠子裡的老物件不僅保留完好,還與創意企業融為一體。以前放置印刷機的大車間裡,一台低壓開關鑲上玻璃,變身影像設計公司的茶幾;以前的煙囪,被簡單裝飾後裝上燈管,變成了創意吊燈。
目前,從北二環至平安大街一帶,以胡同裡的舊廠房、閑置小樓和四合院為載體,已有數十片胡同裡的文化創意工廠,吸引了500多家科技類文化企業入住辦公,其中就有北廣傳媒、光線傳媒、當當網等知名企業。
“胡同工廠”的操盤手——雍和園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可持續的文化生態是維系古都風貌、恢復舊城活力的關鍵。消極地保存現狀或生硬的復原過去,都無法維持文化生態的平衡。改善空間環境、更新產業功能才能留住城市文脈的“根”與“魂”。
最近,雍和園管委會正在爭取資金,給文保核心區的藏經館胡同和青龍胡同“洗洗臉”,為胡同的居民和“創意工廠”提供更完善的交通環境和市容配套設施。
■ 舉措
復建中軸線重要元素
東城區政府提出,逐步完成永定門箭樓、甕城復建及前門有軌電車南延至永定門工程;修復玉河、三裡河等水系景觀,實施中軸文化景觀重塑工程,啟動前門月亮灣景觀建設和燕墩遺址公園建設工程,逐步構建北京古都中軸線空間景觀。
拆違建改善步行環境
東城區計劃啟動並推進鐘鼓樓周邊、景山東片區、天壇周邊等區域違章建築拆除、步行環境改善、胡同環境優化等整治工程,保護中軸區域人文風貌。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魏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