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稱:根據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上海歷史上首次綜合性考古成果展——《上海考古新發現》特展,有關專家肯定,上海最早的城鎮其實並非如文獻所記載的出現在唐代,而是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現確鑿地證明了這一點。不斷獲得的考古新發現的確極大地豐富了上海的早期歷史,特別是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和不足,上海的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補充和更新。但在此過程中,始終必須注意在特定的時間內“上海”一詞所代表的不同空間,區別不同含義的“上海”。
現在研究或討論上海的歷史時至少涉及四個不同的“上海”——目前作為中央直轄市的上海市、19 ...
長江三角洲地處長江尾閭,加上太湖水系和眾多支流,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密集的水網,水上交通十分便利。相反,由於地勢低窪,河流阻隔,陸上交通相當困難。所以,城鎮的形成一般都離不開河流,而城鎮的發展更依賴於水上交通。
長江三角洲與外界的聯系主要也通過水路。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就通過海路北上,進入山東半島。秦漢時,今寧波、紹興一帶是連接福建、台灣、廣東、越南、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航線的起點。但與國內其他地區的聯系並不都具備天然水道,所以早在公元前486年,吳國在今揚州起開鑿了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運河——邗溝。
就是在長三角內部,開鑿運河也是便利 ...
殷商時代鑄就了中國青銅文化的輝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盤庚遷殷二百余年之後,那個著名的暴君商紂王把這個王朝送到了盡頭。根據古史記載,周武王帶著方國和臨陣倒戈的商朝士兵,在牧野決戰中將紂王帝辛擊敗,最後紂王將宮殿付之一炬,自己也跳進去燒成灰燼。
周朝把都城遷到了鎬京,原先居住在殷都的“商人”也被遷至“宋”。可以想像,這個東方的大都邑逐漸蕭條零落。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其中邯鄲郡治之下,出現了我們現在熟悉而親切的地名——安陽。這是我們可以檢索到的安陽地名最早的出處。從那個時候至今,安陽伴隨歷 ...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後,就開始了路的歷史。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踐踏而形成的小徑。東漢訓詁書《釋名》解釋道路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
早在大約50萬年至170萬年前,在亞洲東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後有了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華大地上開辟了最早的道路。
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國有記載役使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並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的簡單橋梁。相傳中華始祖黃帝“命豎亥通道路”,“道路”之 ...
在非洲沿海,有一些用大理石為材料制成的石柱,這些刻著葡萄牙文的石柱,像風燭殘年的老人屹立在海岸,任憑風吹雨打。經過數百年的滄桑歲月,刻在石柱上的文字有的已斑駁脫落,石柱的頂端和棱角也已風化的不再規則。這些被風雨侵蝕的石柱對當今的航海者已無任何意義,只是在凄風苦雨中還在呼喚著葡萄牙人在非洲沿海進行航海探險的那個年代。
地處歐洲西南部、面對大西洋的葡萄牙是近代大航海的先行者。
早在15世紀初,葡萄牙人為了開辟通向東方的航路,就開始沿非洲海岸向南進行海上探險活動。1415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首先率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擊敗了葡萄牙對岸的摩爾人, ...
明清時期西安城盡管早已不作為首都,但仍是西北重鎮,因此這一時期西安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它肇基於隋代大興城和唐代長安城的皇城。唐末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原長安城的外郭城與宮城,僅以皇城為基礎改築新城。明初重建西安城,以唐末韓建所築新城為基礎,西、南兩面仍依原城位置,東、北兩面牆垣各向外延伸約三分之一。清代沿用明代西安城,城垣範圍與形制因襲明代之舊。明清西安城市的發展,從城內街巷名稱就可體現出來。街巷名稱豐富多樣,比五代至元代有了很大擴充,其中許多都沿用至今。根據街巷名產生的原因,其命名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因明清西安府城而產生的 ...
陳倉,寶雞的古稱,位於八百裡秦川的西端,巍巍秦嶺矗立南部,關、隴山脈雄踞西北,境內山、丘並連,平川與原野出乎其間。在歷史上寶雞不僅是中原連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而且還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在寶雞誕生,周秦兩個王朝曾在寶雞孕育。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兩千多年前楚漢爭霸時期的這一典故,使得陳倉知名度遠比“寶雞"大得多。陳倉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封禪書》,但對其來歷卻眾說紛紓有一種解釋目前比較流行,即“陳”字在古時通“陣”字,“陳倉”即為“戰陣之倉庫”。然而古時能作“戰陣之倉庫”的地方多了,為什麼偏偏寶雞 ...
區域城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特別是大國更加明顯。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地區間城市發展的差距,“春風不度玉門關”、“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是區域城市發展差異的真實寫照。
中國是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是世界城市發源地之一。早在大約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初年,黃河中下游地區就產生了我國最早的城市,隨後是江淮地區和漢水流域,經過商、西周時期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商末全國有城市26個,春秋時已近100個。當時的黃河流域是我國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農耕經濟發達,同時也是全國人口集聚之地,絕大多數城市分布在黃河流域一帶的北方地區。秦統一全國後,為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