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中國歷史上的六個“北京”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以它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為北京; 宋仁宗趙禎把從前真宗趙恆親征時駐蹕過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建為北京; 金熙宗完顏亶改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為北京; 後來金完顏亮把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改稱北京;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將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定為北京; 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今北京市),並將都城遷於此。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 ...

中國歷史上的七個“南京”

世事滄桑,中國的封建王朝數易其主,然而巧合的是共有七個被稱為“南京”的重要城市,它們或南或北、或東或西,成為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 1.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從長安逃到四川成都,於是把成都改為南京,但時間不長,在他的兒子肅宗即位後就把這個南京取消了。 2.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遼國把遼陽稱為南京。遼陽即現在遼寧省的遼陽。 3.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年),遼國又得幽、薊十六州,升幽州府(即今北京市)為幽都,稱為南京。 4.北宋時,因為守太祖趙匡胤曾經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駐扎過,所以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把 ...

近代城市公共空間的官民互動

[摘要]公園是近代城市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封建帝國向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政府調試與民眾關系,為民眾提供公共活動空間的產物。它一方面成為政府進行社會教育和意識滲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眾生存、生活乃至進行民主活動的場所。在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眾雙方相互演繹著合作與衝突,共同推進了近代中國城市的近代化。 [關鍵詞]公園;城市公共空間;官民互動;成都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用於人們消閑、娛樂、運動的公共場所,主要包括城市街道、廣嘗公園、公共體育場以及其它相關場所。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對中國近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正成為海 ...

沉睡千年的“地下長城”

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它巍峨雄偉,氣勢磅礡,舉世矚目,成為中華民族的像征。然而,至今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國冀中平原頂端的燕南大地,築有一條可與其相媲美的“地下長城”——宋遼地下古戰道,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清先生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考察了宋遼地下古戰道後激動不已,即席賦詩道:“萬裡長城與戰道,地平上下兩奇觀!” 2006年5月25日,永清縣的地下古戰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國家的名義肯定了這一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的巨大歷史價值。 永清縣發現古戰 ...

清朝中國周邊附屬國一覽

新版《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上冊提到在中法戰爭爆發前,清朝軍隊應邀援越抗法;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先是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隨後又派兵入朝對日作戰。有些人感到很奇怪,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都被外敵打敗,喪師失地,積弱已久,為什麼還要出兵國外?實際上,清政府出兵國外,一方面是為了援助朝鮮、越南。另一方面則更是為了行使宗主國的權力,保護自己的屬國。這是因為清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上種宗藩關系,周圍各國向清政府“稱藩納貢”,受清王的冊封。所以縱使清朝已經衰落,但它 ...

中國歷代分省模式探討

關於中國省制的改革問題,眾說紛紓在清末民初從廢省論到縮省論的熱烈討論以及近年政區地理的研究當中,盡管具體觀點不同,方案各異,但在對縮小省級政區規模的看法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即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現有的省區應當劃校 如何將省區劃小?學術界觀點各異,如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在解放前就提出了縮小省區的六項主張,1989年又提出了從交通因素、經濟區與行政區關系的角度來調整省區的新思想。【1】譚其驤院士強調通過認真研究中國歷史上和外國的各種劃分政區制度的利弊得失,制定出一套既適應當前,又有利於未來的行政區劃制度。【2】其他學者的主張也有一定的道理,例 ...

譚其驤:地方志與地方史的區別

自古至今,地方史和地方志這兩種著作一直是同時並存的,不能強求合並、統一為一種體裁。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地方史、地方志的淵源和演變。 這兩種著作大體上都是起源於漢朝,現在所知最早的是東漢的作品。東漢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在《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都列於雜史。東晉的《華陽國志》在《隋書·地理志》列於霸史,在兩《唐書》列於偽史,,現在有不少人把這幾種流傳到今天的漢晉著作看成是最早的地方志,實在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幾種書的內容顯然是地方史,而不是地方志,所以隋唐的《經籍志》、《藝文志》都不列於地理類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