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上海”的四個概念

人文地理

導讀最近有報道稱:根據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上海歷史上首次綜合性考古成果展——《上海考古新發現》特展,有關專家肯定,上海最早的城鎮其實並非如文獻所記載的出現在唐代,而是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現確鑿地證明了這一點。不斷獲得的考古新發現的確極大地豐富了上海的早期歷史,特別是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和不足,上海的歷史就是這� ...

最近有報道稱:根據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上海歷史上首次綜合性考古成果展——《上海考古新發現》特展,有關專家肯定,上海最早的城鎮其實並非如文獻所記載的出現在唐代,而是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現確鑿地證明了這一點。不斷獲得的考古新發現的確極大地豐富了上海的早期歷史,特別是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和不足,上海的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補充和更新。但在此過程中,始終必須注意在特定的時間內“上海”一詞所代表的不同空間,區別不同含義的“上海”。

現在研究或討論上海的歷史時至少涉及四個不同的“上海”——目前作為中央直轄市的上海市、1958年前的上海直轄市、作為近代城市的上海,開埠前的上海。這四個概念不僅空間範圍不同,其性質也有很大差異。如果不注意區別,甚至隨意混淆,就無法進行連續性的論述,更難以作出比較,毫無科學性可言。

一、開埠前的上海

指“上海”作為一個地名出現,至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這一階段中的上海。

講一個地方的歷史,一般應該從這個地方出現或形成開始。目前能夠發現的史料中,“上海”作為一個地名最早出現在《宋會要輯稿-食貨十九-酒曲雜錄》中。這是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的記錄,但根據內容,可以推斷在上海設立主管征收酒稅的“酒務”應在天聖元年(1023年)以前。因此,譚其驤先生認為:“從聚落的最初形成到發展到夠資格設置酒務,又當有一段不太短的過程,因此,上海聚落的最初形成亦即上海之得名,估計至遲當在五代或宋初,即公元第十世紀。”這個聚落之所以得名上海,是因為它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一條支流上海浦的岸邊。(詳見譚其驤《上海得名和建鎮的年代問題》,載《文彙報》1962年6月21日。)

現在往往因循前人、特別是西方人的誤說,稱上海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現代城市的。其實,即使就這個最早的聚落而言,目前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它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在河邊形成的聚落自然不能排除居民以漁業為生的可能,但從當時當地的地理環境看,也完全可能是從事農業生產、航運或手工業的。

在北宋、南宋,這個聚落屬於華亭縣,到南宋末年設立上海鎮後依然如此。直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設立上海縣,上海這個地名的空間範圍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擴大到原華亭縣的北部。隨著周圍新縣的設立,在元、明、清時期上海縣的轄境有過多次變化,一般都是有所縮校但到鴉片戰爭後的1843年初,上海還是松江府所屬的一個縣。上海縣是從上海鎮發展起來的,更與小漁村毫無關系。而且在這五個半世紀中,上海縣至少已是中國最發達的江南地區一個中等的縣,甚至是一個相當發達的縣。不過除了因擁有“江海之會,南北之中”的地理優勢,因而清朝已在上海設置了海關以外,上海與長江三角洲的其他縣城相比,還沒有顯著的特點。

如果我們要講這一階段上海的歷史,當然只能指上海縣所轄的範圍,而不能用以後擴大了的概念。至於上海縣設立前這一範圍的歷史,應該屬於當時的華亭縣。在追溯上海縣歷史時,可以涉及它的前身,但那畢竟不是它的本身,這與一個地方空間範圍沒有改變僅改變名稱是有本質區別的。

二、作為近代城市的上海

指1843年開埠至目前這160年間的上海。

1843年的上海縣城可以稱為城市,但不屬於近代城市。能不能說近代上海是從上海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呢?也不能。

作為近代上海的主體部分——英租界、法租界和以後的公共租界,都建在上海縣城之外,這些地方此前是鄉村,包括一些集鎮。而且租界的設立和擴大是外來因素作用的結果,並不是上海縣城的擴大或延伸。租界的主權實際上操在外國人手中,不屬於上海縣或江蘇省管轄。租界中的城市形態、功能、管理等各方面主要是外來的,而不是本土的移植。上海的城市人口主要由外來移民構成,原來的居民所占比例不足30%,連新形成的上海話也不同於縣城的方言。1928年起中國政府在租界外江灣一帶所建的“新上海”大多停留在規劃,建成部分並未形成新的城市,更沒有取代租界部分。解放後的上海市區雖已包括原上海縣城在內,但主體部分依然是原租界範圍。因此,近代上海與上海縣城的關系只是地域毗鄰,而不是主從關系或母子關系。抗戰後租界取消(名義上是1942年取消的),原租界部分與上海縣城連成一體,解放後上海城市區進一步擴大,但直到改革開放之初,主體部分始終沒有改變。

所以講近代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沒有必要、也不應該追溯到1943年前。一定要說的話,也只能說是這一空間範圍的過去,連“前身”也不存在。說上海這座近代城市是從小漁村演變而來的固然荒唐,說它是由上海縣城發展起來的也不符合事實。當然,它與上海縣城並非沒有關系,一是地處縣城的郊外,一是在發展之初得益於縣城的設施和供應。

160年來,上海這座城市的確是在不斷擴大,但擴得再大,也不能包括以上海命名的行政區的全部範圍。即使在1958年之前,作為行政區的“上海市”也都包括一部分郊區,也不能將“上海市”都當成這座城市。一般來說,一座城市應該是連成一片的,而不是指一個地區中不相連的不同城市,即使它們相距不遠。國際上一些大城市往往由不止一個城市組成,或者是在一個不大的地區中的城市群,有的城市之間實際已經連成一片,但這些城市並不會被當作同一座城市。而上海的中心城區與上海市範圍內的其他城市至今沒有相連,距離有數十公裡,如松江的舊城和新城、正在建設的臨港新城,只能看成上海市範圍內的另一座城市,而不是上海城市的一部分。

三、1958年前的上海市

指1927年至1958年間的上海市轄境。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後改為上海市,1949年後延續。上海市的轄境前後也有變化,但基本上沒有包括屬於江蘇省的10個縣在內。1958年前的“上海”一般就指這一範圍,此後往往還沿用這一概念,很多誤解和矛盾就因此而產生。

由於在這個“上海市”中的郊區農村範圍不大,所以盡管當時也存在將上海城市與上海行政區混淆的現像,但實際的差異不是很大,往往為人們所忽略。

四、1958年後的上海直轄市

1958年,原屬江蘇省松江專區的10個縣劃歸上海市,使上海市的轄境擴大到6300多平方公裡。這是一個由中央政府直轄的一級行政區,但由於使用了“市”作為名稱,所以從一開始就與城市混為一談,直到今天還是如此。例如,人們常說“上海是一個有1600萬(或近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其實這些人口並不都生活在城市,而是居住在包括崇明島在內的農村。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上海是一個有1600萬人口的行政區”。就像重慶直轄市設立後,一家通訊社向全世界宣布,重慶已取代上海,成為中國人口最多(3000萬)的城市。兩種說法的錯誤並無二致,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就城區(或中心城區)的面積而言,盡管現在已從一百多平方公裡擴大到數百萬平方公裡,在上海市的轄境中也只占少數。

所以,我們在與上海有關的一切論述或論證中,都必須注意區別作為一座城市上海和作為行政區的上海市,不要將兩者混淆。如果為了誇大某些結果或成就,故意這樣做,就更不可取了。如以前的學者說上海是2000年來才成陸的,是指1958年前的上海,而發現了6000年前文化遺址的地方是1958年擴大進上海市的,廣富林遺址所在松江也不在1958年前的上海市範圍之內,所以當時學者的說法並沒有錯。又如,根據這一發現,我們可以說上海市的轄境已有6000年的歷史,但不能說上海這座城市已經有了6000年歷史。上海城市的歷史只能追溯到上海這個地名出現、上海這個聚落形成之初,而不能與今天上海市境內其他城市的起源混為一談。例如,有人以松江縣城的歷史比上海縣城長為由,認為應該將松江作為上海城市的起源,其實毫無道理。按照這種邏輯,要是蘇州劃進上海,難道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就可以加長到2500多年嗎?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