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隋大運河對唐朝經濟的影響
隋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兩大地區的運輸紐帶,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給長江流域的開發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並最終使唐朝的經濟重心發生了戰略性轉移。如何看待隋大運河對唐經濟的影響,關系到我們是否能正確認識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問題。
隋大運河的的開通,沒有為本朝經濟帶來什麼益處,但卻遺惠於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正如皮日休曾在《汴河銘》中所說:“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作為連貫南北交通的動脈,它溝通了長江、黃河的水運交通,全國各地的大商巨賈,弘舸巨艦,往來不絕。唐代統治者執 ...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態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把城市形態類型大體上歸納為集中和分散兩大類。
1.集中式
所謂集中式的城市形態,是指城市各項用地連成一片,形成集中發展的城市形態。這種類型的城市又可以分為團塊狀、帶狀、星狀等形態。
①團塊狀
團塊狀城市主要是在城市中心的強大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形態。城市的生產和生活在市中心地區集中,城市地域則以同心圓的形狀向周圍延展,形成團塊狀的城市形態。如果隨著城市的發展,不能通過快捷的交通系統及時把人口和產業疏散出去,則團塊狀城市會在原有基礎上蔓延,作“攤大餅”狀發展。
團塊狀城市是平原地區一種比較常 ...
城市地域形態,是指城市地域的輪廓形狀,它是城市物質實體在空間上的投影。城市地域形態是在城市發展的各種動力作用下形成的,這些動力主要有:①對磁心的向心力;②沿交通線發展的軸向力;③外部吸引力(或城市離心力);④用地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力:⑤人為因素的改造力。這些動力有時是單獨起作用,有時則是綜合作用,從而塑造出各種各樣的城市地域形態。縱觀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域形態,大體上可以分成五大類,即:團塊狀、帶狀、星狀、組團式和一城多鎮。
(一)團塊狀城市
這是在城市對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城市地域形態。城市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 ...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 ...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
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上,過回中。在渭南開始建造信宮。後更名信宮為極廟。像天機,意思是“天之極”。估計用途是家廟或祭祀。
同年,治馳道。開始修築以鹹陽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把秦故地和原六國境內的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秦統)(一後,國家的動員力空前強大,馳道得以在幾年內迅速建成。
據《漢書》記載,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比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秦較為著名的馳道有九條,其中有通上郡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今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秦棧道),通今 ...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國家境內有一塊主權屬於他國的領土。根據地區與國家之間的相對關系,飛地又可以分為「外飛地」(Exclave)與「內飛地」(Enclave)兩種概念,其關系如下:
外飛地(Exclave) — 某國家擁有一塊與本國分離開來的領土,該領土被其他國家包圍,則該領土稱為某國的外飛地。
內飛地(Enclave) — 某國家國境之內有塊地區的主權屬於別的國家,則該地區是這國家的內飛地,也同時是握有主權國家的外飛地。
外飛地與內飛地雖然是相對的名詞,但互相之間卻不見得是可以互換的關系。如果與母國分離的孤立飛地是夾在兩個以上國家的邊境之間,那麼它雖然是個外飛地,但卻 ...
清初全國人口尚不及1億,到乾隆晚年已近3億。而乾嘉以後,人口增長更是進入高峰期。道光十四年(1834年)一舉突破4億大關,鹹豐元年(1851年)達到4.3億。康乾盛世時,統治者就已感到人口的壓力,多次提到生齒日繁的憂慮;乾嘉以後,龐大的人口越來越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統治者亦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調控。
乾嘉以後,隨著人口的大量增長,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人口急劇增多最直接的後果是生存的日趨困頓。由於人口眾多,“雖幽岩邃谷亦築室其下,峻嶺高原亦耕種其上,可謂地無遺利,人無遺力矣。”(同治《利川縣志》卷3《風俗》)即便如此,晚清人均田地也只在兩畝左右徘徊。而 ...
●之一
○《京師坊巷志稿》抄後感
錄入:20040729——20040814
校對、評點、編目:20040815——20040925
開學後公務繁忙,此書的校對、編目工作一度停滯,今天又被抓差當固定觀眾,一站就是五個小時。所幸今日此書的錄入、校對、評點、編目(因原書中沒有目錄不便查詢故編此目錄)工作終於於本日結束。不計空格,我共為這本書敲入十三萬九千余字(其中該書本身有十二萬余字,我為其編的目錄有七千余字,我個人對此書的評論與因認為可能有誤而做的批語有三千余字),是四本書中耗時最長,字數最多的。也算是對登出第一本書時就已提到的對此書的預告有了一個交待。我的這些文字與前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