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金都招遠史話

悠久的開采史黃金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已識別了黃金。中國至遲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紀)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周禮·地官》中說:卝(音礦)人掌金玉錫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冶的最早記載,說明當時已特設專職官員掌管官營礦冶了。相傳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達,黃金成為通行的貨幣,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裝飾的需要,對黃金的需要隨之增大。春秋時期托名齊相管仲作的《管子·地數》篇中說門“上有丹砂,下有黃金;上有磁石,下有銅。”說明春秋時期已有采金知識。招遠屬齊 ...

漢城改名首爾的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韓舉行建交談判時,韓國向中方提出,兩國建交後,中方不能再繼續使用“漢城”這個稱呼。理由是,漢城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叫法,是中國人給起的,是殖苠(baidu)主義、灞權的產物。建交後,中方必須改稱漢城為韓國人起的名字,應叫SEOUL。中方表示,漢城的名字由來以久,歷史上韓國人也這麼叫,一旦叫中方改稱SEOUL,中國的史籍、尤其是教科書和地圖等的改正,牽扯的面兒太多,實際實行起來困難重重。但韓國人就是不肯答應,兩國的建交談判就僵在這兒。這個問題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說來好笑,為打開局面,中國的學者開始查找歷史書,結果發現,SEOUL也是中國給起 ...

古人用什麼洗澡

從晉代一直到唐代,嘲笑一個人土氣,缺乏良好教養,不懂得上流社會的衛生習慣,往往就會說此人“不識澡豆”。比如兩晉之交的王敦,大約因為他是個叛亂之臣,讓大家厭惡,於是就有個“段子”廣為流傳,說王敦剛剛娶了公主做了駙馬爺的時候,上罷廁所,公主的女婢奉上盛在玻璃碗裡的澡豆讓他在淨手時使用,結果王敦卻把澡豆誤當成了炒面,倒在洗手的金盆裡,像喝面茶一樣,把一金盆的澡豆糊糊給喝下了肚。澡豆就是那時候的“肥皂”,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不常見的奢侈品,所以才會鬧出過笑話。這類笑話產生的背景在於,澡豆恰恰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發明出來的高檔衛生清潔用品。 ...

江湖探秘:古代鏢局有哪些行業規矩

我們知道鏢局的主要業務是走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和鏢局走趟鏢,感受一下鏢局的一些規矩吧。 水路三規 走水路鏢,泛舟而行,得免鞍馬車騎之勞,稱得上是件美差。那麼,水路鏢為什麼會是件美差呢?是不是走水路鏢就跟旅游似的,任意行事而無所顧忌呢? 其實不然,水鏢大多沿運河而行,途經地區多屬富饒之地,雖然鋌而走險的盜賊相對來說比陸路要少很多,但是水路鏢同樣存在著難以預料的變數。 因此,要想一路平安不出岔子,必須遵守水路“三規”。 第一規是“晝寢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鏢師以外,其余的鏢師都進艙酣睡,直到紅日西斜才走出船艙,准備夜晚上崗。因為白 ...

明朝與日本“朝貢”關系歷史真相

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關系,由於倭寇的騷擾,顯得異常復雜。明初幾位皇帝曾寄希望於通過外交途徑來抑制倭寇的侵擾,故對日本實行過羈縻政策,頒賜給勘合,准許他們入明朝貢。但是,因雙方對“朝貢”的理解不一樣,明朝方面企圖以此作為“羈縻”手段,以消除“釁隙”;而日本卻將其看作是營利之機,甚至把某些資金的籌集都寄托在朝貢之上。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爭取入明朝貢而激烈地競爭著,終於在寧波釀成了拼殺事件——“爭貢之役”。此後,明朝則改變對日貿易的政策,罷市舶,中斷與日本的貿易關系,結果在東南沿海一帶全面遭到倭寇騷擾,也就是所謂的“嘉靖倭患”。 ...

中國歷代各朝國土面積

中國各朝國土的平方公裡數如下:1、夏(210萬,包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2,商(320萬,除上述土地外,還包括陝西江蘇的剩余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重慶和四川的一部分)3、周(340萬,基本與商差不多,在遼寧和重慶四川的範圍更大)4、秦(360萬,還包括整個寧夏並包括重慶全部和更大的幾乎整個四川的土地,東晉各諸侯國的國土總合與西周基本相同)5、漢(在兩漢最頂盛的時代,由西漢武帝和後人西漢宣帝、東漢光武帝、東漢明帝打下了驚人的國土。現在朝鮮的幾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亞相當大的土地 ...

美國教科書裡的三個中國歷史人物

在美國通行的教科書裡,有很多涉及中國的內容。為了讓青少年更細致地了解東方文明,中國赫赫有名的的歷史人物,根本就回避不了。通過非常另類的“美國視角”,可以看到“陌生的”標志性人物。在美國形形色色的教科書裡,不約而同地提到過了三位中國名人。當然,這種美國視角,派生出了一種“怪異的選本”。這三個中國人分別是:陶淵明、楊玉環和李自成。麥基的《世界社會的歷史》把文史哲融合在一起,本書重點介紹“世外桃源”中的陶淵明:“他不是一般的中國農民,他跟士大夫階層的人士保持著緊密聯系,經常在一起喝酒吟詩。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對這樣簡單的田園生活很滿足, ...

《山海經》中的昆侖

昆侖,古稱“昆侖之虛”或“昆侖之丘”,被認為是黃河的源頭,是歷史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名詞。關於它的位置,古今的歷史地理學家多有探討,但大多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雖然漢代以後把西域某幾座大山定為昆侖,可那都是根據古書所記附會的,並非是真正的古昆侖,這看看顧頡剛先生的《昆侖和河源的實定》[1]一文就可明白。顧先生在文中對漢代以後的昆侖作了詳細的考證,但對古昆侖的討論仍然未能確定。 實際上,關於昆侖虛最早、最古老的記載是見於《山海經》(確切地說應該是《海經》部分,《山經》部分要晚得多),後來得《禹貢》、《淮南子·地形訓》和《水經》等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