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招遠史話

歷史

導讀悠久的開采史黃金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已識別了黃金。中國至遲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紀)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周禮·地官》中說:卝(音礦)人掌金玉錫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冶的最早記載,說明當時已特設專職官員掌管官營礦冶了。相傳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達,黃 ...

悠久的開采史
黃金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已識別了黃金。中國至遲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4~13世紀)已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能,在河南安陽等地出土的殷商文物中即有金箔。《周禮·地官》中說:卝(音礦)人掌金玉錫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冶的最早記載,說明當時已特設專職官員掌管官營礦冶了。相傳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達,黃金成為通行的貨幣,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裝飾的需要,對黃金的需要隨之增大。春秋時期托名齊相管仲作的《管子·地數》篇中說門“上有丹砂,下有黃金;上有磁石,下有銅。”說明春秋時期已有采金知識。
招遠屬齊地,縣境北部東西迤邐30余公裡就有1000多古坑洞,西北有淘金河。玲瓏等礦地表層的富礦脈有些苗露山脊。早年發現,經過地形變動,只能側身進出的古坑洞中有灼燒殘跡及木碳、木把鐵鑿、木錘及泥碗、黑陶碗等遺物。據此考證,說明招遠掘坑采金的歷史比較悠久。《史記》載,泰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行幣值改革,把黃金作為上幣,下幣為銅錢。但究竟起於何時,已難確考。最早見於史籍正式記載的為《隋書·辛公義列傳》:牟州(公元596~605年)刺史辛公義“山出黃金,獲之以獻”。唐代民營坑治有所發展。群眾對砂金進行了大規模開采。為了加強對黃金生產的管理,各地都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把陝西安康定為貢金之所。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凡天下出銅者州府。聽人私采,官收其稅”,礦冶出現了空前繁榮,詩人劉禹錫曾寫有:“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民間采金業的興盛情景。
招遠黃金生產起源
史有記載的是從來朝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派大臣潘美來督辦玲瓏金礦田。《宋史·食貨志》載: “天聖中(公元1023~1031年)登萊采金歲益數千兩”。 《宋史·胡宿列傳》: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河北京東地震,登萊尤甚……宿乃上疏曰:“今二州置金坑,多聚民鑿山谷,陽氣耗泄,故陰乘而動”。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派人在玲瓏開礦。這些記載說明,北宋時期,登萊一帶,采金已極興盛,招遠富礦脈多,當更甚。又據《宋史》記載: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金礦分布於25個州,產金1萬余兩,其中登萊兩州合計9 500兩,相當於全國總產量89%。當時開采組織情況,從宋及以後各代歷史記載來看,大致有官置場監(官辦)和“由民承買”(民辦,實際上是由大包頭向政府承買下來,稱主者,再分戶包采),或置淘金戶,設稅監收稅金等幾種方式。不是淘金戶雖是礦地人民,不納金稅,私自淘金者,稱為偷盜,是犯法的。
元初,《元史·世祖本記》載: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令益都漏籍戶四千,淘金登州棲霞縣,每戶歲輸金四錢。”金的最高年產量在3萬兩左右。比宋代產金極盛的皇佑年間高出一倍。明代神宗時,曾派大批太監到各處督開金礦。派到山東來的太監是陳增,其人曾到登州。招遠開采金礦也一時極盛。全國黃金歲課最高的為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總收入量5 000余兩,僅相當於元代最高收入量的1/6。《明史·宦官列傳》:“陳增,神宗朝礦稅太監也。其遣官自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始。其後言礦者爭走闕下,帝即命中官與其人偕往,天下在在有之。而增奉敕開采山東。通都大邑皆有稅監。二十四年,增始至山東,即劾福山知縣韋國賢,帝為逮問削職;益都知縣吳增堯抗增被諂幾死”。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又派太監魏忠賢(少無賴,喜賭博,恨而自閹。萬歷時入宮,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專權亂政,諂媚者呼九千歲。思宗立,貶於鳳陽,道死,詔磔屍。)來玲瓏督采黃金。《縣志,藝文》載清毛贄詠《金華山》七古詩:,“明季金穴千百處,樵夫持斧斫秦松”,句下注雲: “神宗時如此開采”。句意正是慨嘆當時金礦開采之盛地。(詩句全文見附錄金華山)。但由於明朝封建統治者的腐朽,雖借政治力量盛極一時,在招遠開采金礦的事業,並未能鞏固發展,第二年即垮台了。近代黃金工業
【清】招遠縣近代黃金工業,隨著政治風雲的幾經變幻,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中有興有衰。清代初期康熙年間對金、銀開采實行封禁政策。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諭:開礦(指金、銀)有請開采者均不准行。1723年世宗(雍正)即位,群臣多言礦利……相繼疏請開礦(金、銀礦)均不准行,或嚴旨切責。清代前期之所以對金銀實行封禁政策,可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式有關,因那時剛剛取得政權,,尚待鞏固,實行金、銀封禁政策,一方面為了鞏固政權防止聚眾鬧事,另一方面是維持封建迷信思想,即保護風水、龍脈,從而阻礙了金、銀生產。
當時金、銀封禁政策對於黃金生產的束縛是很大的。對此1838年(道光十八年)11月龔自珍在《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稱“自明初開礦四百余載,未嘗增銀一釐,今銀盡明初銀也”的說法,顯然誇大,但他卻能說明封禁政策對金銀生產的束縛。清乾隆年代曾一度解除過,1739年(乾隆四年)6月,兩廣總督馬爾泰奏:英德縣長崗嶺開礦煉銅……,對此乾隆卻說: “銀亦多天地間自然之利,可以便民,何必封禁乎?”他之所以放松禁令,可能認為自己的政權已經鞏固。據《礦冶》載: “乾隆時(1736~1795年)全國黃金最高年產量為2 000兩”。當時,山東黃金生產地域有汶上、棲霞、招遠、萊陽、莒州等。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爆發了鴉片戰爭,從此清王朝統治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列強多次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迫使清王朝簽定了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財政收入每況愈下,國力衰竭,政權搖搖欲墜。解除金銀封禁政策,可能是清王朝尋求增加財源擺脫困境,恢復國力的途徑之一。金、銀封禁政策解除後,采用“官辦”、 “官督商辦”、 “官商合辦”的經營形式,允許自由開采。資金來源主要是集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黃金生產的發展。1882年(清光緒八年)廣東商人郭德禮到玲瓏開辦采金工場達三年之久,在這裡采出幾個富礦洞。1885年(光緒十一年)山東濟東泰武臨道道台李宗岱(廣東省南海縣佛山鎮人)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依仗權勢擠走了郭德禮,籌集資本銀45萬兩,在督辦平度金礦局的同時;派人來招遠探礦。自此,李宗岱父子三代在玲瓏開采黃金達50年之久,跨清代和民國兩個時期。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李宗岱在玲瓏試辦金礦。1888年(光緒十四年)《礦冶》載全國黃金產量。達432000兩,占當時世界黃金產量7%,居世界第五位。
1889年12月(清光緒十五年)由旅美華商譚錦泉等集股設立“開源礦務公司”,以李宗岱為督辦,試圖開采牟平、寧海金礦,因股本不齊未能如願。此時平度金礦局因礦脈漸深,硫化鐵礦增多,成本加重,資金枯竭。李宗岱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四月)將平度舊礦及開源礦務公司與玲瓏山紅石崖金礦合並,經北洋大臣李鴻章批定,領得官款銀25萬兩,成立了“招遠礦務公司”,以李宗岱為督辦,陸續將平度、寧海舊礦從美國購置的樁杵和其它機器運來招遠,並聘請美國技師,雇用工匠,開礦洞。1892年春(清光緒十八年春)挖出玲瓏山之寬大礦線,隨之增加人員,定購美國機器,但因該礦總辦李贊芬固執己見,購買鐵碾等無用之物,靡費巨金,資本罄盡,欠債達數十萬元,後改用土法生產,“以石磨取石粉淘金”,年獲淨金2400兩。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2月,山東巡撫李秉衡以“該礦辦無成效,虧負累累,礦丁易與威海之倭兵發生‘齟齬’等由,奏請止辦”1896年1月8日奉旨將招遠礦務公司查封,其後兩旬,李宗岱郁悶而死。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5月李宗岱之子李家愷(字道元)繼承礦權,恢復了生產。礦內雖有蒸汽機,但因當時交通不方便,運煤不如人工合算,故生產多用土法。人工鑿炮眼,黑火藥爆破,坑內人工將礦石、毛石分離挑運至坑外選礦場,選礦工將礦石破碎成(二、三寸)礦塊,再用石磨或碾加工成石粉,然後用木流和簸箕衝淘金粒,最後用坩鍋熔煉成淨金。據1897~1898年統計,日產黃金20兩,年產黃金7000兩,每年盈利銀1300兩,最盛時期礦工3000人。
【民國】辛亥革命後黃金企業經營形式仍然有三種(官辦、官商合辦、民營),官辦的企業由省財政廳設置金礦局經營,管理金礦。金礦局的體制和編制一般是:設局長1人,委員數人,雇員數人,礦兵數十人,淘金工人數百人至數萬人。早期采用設分駐所,派人在金礦監工,後來改為官辦“大溜”(淘金生產單位)的辦法,金溜每月將淘采所得金的二成用於交稅(稱為官留稅金),然後扣回礦局墊付費用款(稱為“官留貨制”),余下部份工人再分配。
官商合辦的金礦,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組織生產,即資本采用集資的辦法,按股份數目加入。具體提成方法是,首先扣出“收金盈利稅”,這部份是交官的,然後再征礦工稅。當時一般收繳礦工稅每月1.2錢,剩余盈利才按股份提出。
從北洋軍閥政府時開始允許私人集資開礦(民營金礦),但要按《礦業條令》(1914年頒發)請領礦權。如欲勘探、開采某金礦,首先要向省實業廳所轄礦務監督署呈送商號保單和礦圖(指擬試采區域的地理位置,礦區面積等),然後申請報領探礦執照,最後經財政廳呈奉農業部核准後發給執照,申請者持開礦執照方可開礦。中外合資企業也須按上述程序申報辦理。
允許外商插手開礦,名為合辦,實為經濟滲透吸收中國游資提供了新的侵略權力。1900~1937年“七·七事變”,李家愷與曲運鴻等和外商多次簽定合辦合同與契約。1900年李家愷與德商經營的榮華洋行簽訂了“合辦經營契約”。1912年李與美國芝罘(煙台)“馬高洋行”簽訂出售玲瓏山礦石契約,同年8月輸出礦石180噸,後因礦石品位下降而告終。1924年(民國十三年)5月,李家愷與日本資本家中山辰次郎簽定了“暫時買賣礦石契約”,從5月開始,營業大振,建日處理15噸的冶煉廠;同時,中山又取得了其他5名日本資本家10萬日元的投資,組成了對玲瓏金礦投資的組合組織—“中山礦業公司”。但因日投資者發生內訌,該礦經營陷入困境,後經日本駐青島領事館官員的調停,並取得了日本資本家山本唯三郎30萬元的投資,於1925年(民國十四年)5月將中山礦業公司改組為“招遠礦業株式會社”,隨後會社又與礦主李家愷將前訂之契約改為“暫時買賣礦石契約”和“礦師聘請契約”。當時中國政情不穩,日投資者多猶豫不前,所以招遠礦業株式會社成為一個只掛虛名,實無資金的會社,連礦主的報酬金都不能支付。這時美國馬高洋行的經理馬高與李家愷秘議由美國出資、中美合辦計劃。這一情況被招遠礦業株式會社的代表馬場惟明了解後,立即報告滿鐵(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是日本駐我國東北經濟侵略的大本營,詳見附錄:滿鐵立案調查資料),滿鐵認為,玲瓏金礦資源豐厚,如丟掉在該礦權力,實屬可惜,它通過多方周旋,使李家愷斷絕了與美商的關系,並答應在6個月內出資9萬元。後因滿鐵興業部長更換,投資未能實現,此時李家愷拒絕了美商,又面臨日本資本家失信,深感失望,於1931年3月16日發出通告,解除前訂所有契約,不久死去。
李家愷死後,礦權由其子李宜明(字公亮)繼承。1934年12月取得了山東省建設廳的采礦執照,1935年,集股40萬元組成了“招遠玲瓏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添置了部份機器,生產仍以土法為主。為便於管理,實行了“投標包采制”,將礦洞定期包給出價最高的礦商,由他們按礦方的規定組織開采,礦內雇用了一批監督員,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產。1935年該公司產金1200兩,占全省年產黃金量80%。1936年5月由招遠礦業株式會社社長利光鶴松,副社長津末良介,聯合鬼怒川水利電氣株式會社副社長利光學一、京都電鐵株式會社副社長池邊稻生與礦方達成協議,由中方(代表曲運鴻)投資75萬元、日方出資65萬元,將“招遠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擴充到140萬元,從五月開始購買土地,廢除土法,建設日處理礦石150噸選廠,采礦用鑿岩機,運輸用汽油機車,選礦用顎式破碎機及圓錐粉碎機粉碎礦石。冶煉廠、發電廠設於龍口,全部工程於1937年8月末竣工。該公司名義人李宜明,早在1934年(民國23年)7月死去,公司沒有辦理更換名義人手續。此外,中方股東及資金登記虛偽,有損國家權益,後經山東省政府上報實業部,由實業部派人調查核實後上書青島地方法院。1937年6月29日青島市地方法院以該公司失去名義人,增資登記有虛偽等情依法撤銷其登記。不久“七·七事變”發生,12月韓復榘派軍隊到玲瓏,將廠房機器全部炸毀,物資設備全部損失。
山東采金管理委員會,於1935年5月在九曲礦區籌建了,“省營招遠礦廠”,主要開采雲山、馬山、九曲等處金礦;1937年6月,礦廠曾以山東省民政廳秘書韓復磁的名義與日本礦商小野忠次郎簽定了合辦合同,“七·七事變”發生後,礦廠經營遂告中斷。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中國共產黨膠東特委率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簡稱“三軍”)西上創建了蓬(萊)黃(縣)掖(縣)抗日根據地,於7月在九曲成立了“招遠采金委員會”,9月在靈山成立“采金委員會”,隸屬膠東特委。國民黨蔡晉康部進駐玲瓏敲詐搗亂,迫使中共招遠采金委員會撤到黃縣,當日軍占領玲瓏,蔡晉康聞訊而逃,特委領導的采金委員會轉入玲瓏外圍。1940年8月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改為“玲瓏采金局”,領導群眾采金,籌集抗日資金。
在抗日戰爭爭的艱苦歲月裡,招遠縣人民生產黃金對抗日戰爭做出較大貢獻。當時生產的黃金送到膠東行署,送到魯南黨中央派出機關,送到革命聖地延安。敵占區人民生產的黃金,經常遭到日軍警備隊掠奪。我們的同志在反掠奪鬥爭中經常與敵人碰在一起,戰鬥時有發生。生產出的黃金凝結著革命人民抗日救國的熱忱,銘刻著革命人民同敵人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當時的處境,武裝護送黃金不僅要避開頻繁的軍事“掃蕩”,而且要穿越敵人炮樓的重重封鎖線。革命前輩回憶當年的反掠奪鬥爭時,深切地悼念那些在反掠奪鬥爭和護送黃金中英勇犧牲的戰士。
1939年2月27日,日本侵略軍小川支隊和漢奸劉桂堂部侵占招遠城,翌日占領了玲瓏。呻嚷:“寧失招遠城,勿失玲瓏礦”,可見日本帝國主義對玲瓏早有唾涎。玲瓏很久就有:“玲瓏山十八層,金梁玉柱在其中,尖鬥砂子平鬥金,牧師竊牛囚金洞”的傳說。當時的侵華日軍占領華北後,成立了叫北支那開發公司”,是日本對華經濟掠奪最大的基地公司,負責華北地區金、銀、銅、鐵、煤及鐵道等工礦企業的組織與開發。這時日本的一些中小企業資本家,憑借帝國軍事勢力,紛紛來到華北,開發占領區的資源。據山本市郎(日本人占領玲瓏後期的選礦課長。現在機械工業部,任高級工程師)介紹,隨日軍開發掠奪玲瓏黃金資源的第一個是“鬼怒川礦業公司”,兩年後因不得力,以打亂了“北支那開發公司”侵略計劃為由被“北支那”無條件趕出玲瓏,又與三菱礦業公司合作成立了“山東金礦開發組合招遠礦業所”,至日軍投降。那時,日軍在不到五華裡日玲瓏礦區屯駐了一個日軍中隊,還在四周山上修築了七座炮樓,礦區周圍架起了三層電網和鐵蒺藜,嚴加防守,在礦區唯一通道上設立三道崗哨。距離礦區最近的小蔣家村老百姓全被趕出家園,駐著一個偽軍連和一個機槍中隊,玲瓏四周的大園、九曲、台上、歐家夼等村都設立了偽軍據點。日軍為了強化治安,還慘無人道的鎮壓礦工的反抗。當時的開采用風動機鑿岩,炸藥爆破。為加快掠奪,1941年7月建成了150噸/日選廠,雇用人員1200人,對大玲瓏、小玲瓏、玉子澗、井灣坡實行空前規模地掠奪式開采。
日軍盤據玲瓏六年半中掠奪去多少黃金,說法不一。1947年7月,北平“保定綏靖公署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原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曲運鴻生前向法庭依法控告“原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股東利光鶴松等10名,1936~1937年間,掠奪去玲瓏山洞外貯存礦石20萬噸,冶煉淨金16萬兩,請求引度處理賠償”一案,194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部長陳啟天批轉給山東省建設廳查案核辦,適因我軍圍困濟南,此案未結。但提出賠償的黃金16萬兩可作掠奪依據之一。
日本在招遠縣掠奪黃金資源的第二個場所是蠶莊東北方向的金錢溝、虎頭溝金礦。1941年日軍盤據蠶莊,為掠奪金錢溝、虎頭溝黃金,趕走了這裡的采金群眾,由他們開采。於1942年強拉民工修通了公路,將開采的礦石高品位的運到龍口,裝船運至日本南方直島冶煉所。安20盤石磨,抽調周圍村青年婦女推金磨.到1944年秋蠶莊解放,兩年半的時間推算掠奪黃金20000兩。
【解放戰爭時期】日本投降後,膠東行署北海采金辦事處直接領導招遠縣群眾采金。1945年8月21日玲瓏解放,采金辦事處進駐玲瓏,成立了“玲瓏礦務局”。1948年9月膠東行署改變了黃金管理體制,國營金礦歸“玲瓏礦務局”領導,民采(私營)劃歸“靈山采礦辦事處”領導,原“玲瓏礦務局靈山辦事處”改為“靈山采礦辦事處”,隸屬膠東行署。當時招遠縣民采劃分五個礦區:即玲瓏礦區、鐘流礦區、蠶莊礦區、原畽礦區、黃山礦區。同年組織兩處合股經營金礦, “利華金礦”(北截),“勝華金礦”(靈山溝),礦務局發動工人入股。1948年12月經上級決定清除私股轉為公營,命名為利興采礦廠,同年興建華興選礦廠,當時屬靈山采礦辦事處領導。1949年4月將利興采礦廠和華興選礦廠合並命名為利華金礦。1948年8月轉屬山東省礦山管理局領導。1949年利華金礦黃金產量4543兩,勝華金礦黃金產量152兩。解放戰爭時期黃金產量如下:
1946年黃金產量為45900兩,其中玲瓏公司9703兩;1947年黃金產量為47000兩,其中玲瓏公司10604兩;1948年黃金產量為76940兩,其中玲瓏公司7736兩。
建國以來黃金生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解放戰爭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蔣家王朝面臨崩潰,解放區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根據戰爭需要,華東軍政委員會工礦部將玲瓏礦務局改組為“玲瓏礦業公司”,1948年10月撥款2 000萬元(北海幣)在玲瓏搞軍工生產,全部職工500人,生產硫酸和硫磺,僅1949年1~7月,生產硫酸69噸,硫磺440噸,赤金千余兩,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戰爭。1949年8月第二軍工局改為“山東礦產管理局”,玲瓏礦業公司又歸山東礦產管理局領導,繼續從事黃金生產。
1951年4月26日,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業暫行條例》。總則中規定:全國礦床均為國家所有,如無須公營或劃給國家保留時,允許並獎勵私人經營。1951年玲瓏礦業公司改屬華東工礦部山東辦事處,並將原屬“山東礦產管理局”的招遠勝華、利華兩金礦劃歸玲瓏礦業公司;6月,玲瓏礦業公司又改為山東省人民政府重工業廳領導。至此,該公司發展到900余人,設11個科室,轄3個采礦廠及選礦廠、冶煉廠、發電所等。
從1945年8月到1952年底,國家對該礦山的基建總投資為14133萬元(舊幣),由於土法生產,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產量極不穩定,1951年年產黃金27 686兩,1952年產金13 600兩。
1953年1月,玲瓏礦業公司歸屬重工業部領導,同年3月與膠東硫磺廠(牟平金牛山)合並成立了“化工資源勘探大隊”,因無化工資源可探,9月,化工局將該大隊撤銷,移交山東重工業廳,由於交接工作和財務物資等善後處理意見不一致,拖了一年半之久,人員不能外調,設備、材料長期積壓,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到1954年7月化工局才與山東省工業廳辦理了該礦交接手續。
1953年黃金生產,由於國家沒有計劃,黃金價格低(每兩95元),開采黃金難以獲利,由此,全縣黃金生產基本停頓。
1954年萊陽專區公安處在玲瓏籌建了“生建金礦”,派勞改三支隊采金,用犯人千余名,土法開采玲瓏、九曲、大開頭三個礦點,1958年萊陽專區改為煙台專區,生建金礦劃歸山東省公安廳勞改局煙台生建公司領導。後陸續增添設備,1960年5月建成50噸/日選廠一處,逐步向機械化發展。生建金礦10年生產黃金58211兩。
1957年9月4日國務院舉行了常務會議,研究了冶金部發展黃金生產的報告,會議決定:今後要大力恢復和發展黃金生產。同時也指出今後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大力增產黃金,要把黃金生產作為國家的主要生產指標之一;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從事探金和淘金是目前發展黃金生產的可靠辦法;為鼓勵黃金生產,決定一律免稅,對群眾采金成本較高、資金缺乏的,國家給予必要的補貼和貸款;除個別儲量好,品位高的脈金礦可由省以地方國營企業的方式經營外,小型的采金企業可由縣管理,利潤由縣支配,一般應采取群眾生產國家收購的辦法來進行。從11月起把沙金和礦金的收購價格提高到每小兩130元。但對市場金塊、金飾物和冶金副產品黃金的價格仍維持原來的每兩95元不變。周恩來總理即簽發了設字42號文《關於大力組織群眾生產黃金的指示》,山東省工業廳即召開了發展黃金生產的會議,招遠縣黃金生產由工業科代管,1958年先後建起了建華(原靈山勝華金礦)、勝華(歐家夼)、新華(原畽)3處金礦。當年10月新華與勝華金礦合並。土法生產,手工鑿岩,轆轤提升,人推大磨,溜板拉流、土法氰化。1959年開始風鑽鑿岩,炸藥爆破,小礦車運輸,水泵抽水,年底建成50噸/日選廠,逐步由土法向半機械化發展,從1958年到1961年,兩礦最多時1500人,共生產黃金23749兩。
1962年7月,山東省冶金工業廳根據省人委(62)魯計字第304號“關於調整部分企業隸屬關系的通知”,將招遠縣建華、勝華兩金礦合並,組建了國營“招遠金礦”,歸山東省冶金工業廳領導(8月冶金廳合並重工業廳)。開始黨委、礦部駐靈山,後遷移到玲瓏,位於招遠縣城東北15公裡。轄靈山、九曲兩分礦,礦部距靈山分礦26公裡,距九曲分礦7.5公裡,間有公路聯結。全礦占地面積128平方公裡。1965年3月29日,國家經委決定招遠金礦歸冶金部中國黃金礦業公司直接領導。1969年7月1日,下放歸山東省冶金工業局管理。1970年1月省冶金工業局又將招遠金礦下放到煙台地區重工業局管理。1979年冶金工業部黃金管理局又將招遠金礦收歸部屬企業。設科室23個,實行總礦、分礦、車間、班組4級管理。1962年底實有職工1100人,1964年7月,由昌濰專區五圖煤礦調入514名職工,11月接管了省勞動局煙台生建公司生建金礦在玲瓏、九曲的全部資產。1965年6月,又由河北壽王墳銅礦調入職工615名,到1985年底已有職工3489人。
建礦初期基本土法生產,1965年自備750千瓦電廠建成供電,1966年靈山分礦100噸/日選廠建成,1967年玲瓏九曲系統500噸/日選廠建成投產,兩個生產分礦日處理礦石800噸,年處理240000噸。采掘、提升、運輸、通風、排水、選冶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是一個具有采、癬冶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黃金礦山。黃金產量1962年4096兩;1985年達到57890兩,建礦23年,工業總產值23789.3萬元,黃金產量854299兩,利潤總額8712.4萬元,其中上繳利稅7231.6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560萬元,固定資產淨值2445萬元,到1984年國家基建投資2 563萬元,不包括地方投資和企業自籌。
1964年4月省重工業廳在招遠成立“招遠黃金管理站”。干部由招遠縣配備,開始管理招(遠)、掖(縣)、黃(縣)黃金生產。後負責組織煙台地區黃金生產。從此,組織群眾采金有了專職機構。特別是1963年國務院頒布《關於群眾生產黃金,實行實物獎售辦法的規定》和提高黃金價格以來進一步調動群眾采金的積極性。在各級黨政領導下,黃金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當時,招遠黃金管理站管理著5個縣的122個生產大隊的采金生產,其中招遠縣有62個大隊,開采礦洞81個,勞動組織形式基本上以生產大隊為獨立核算單位,其次還有從事淘金的家庭副業。1974年招遠縣黃金礦山局成立,負責招遠縣的地方群眾采金。
縣聯營金礦成立於1966年。開始由4處公社組成,即:城關、金嶺、金山、紀山。礦址金翅嶺。采金社員為工分制工人。1970年10月,縣聯營金礦與羅山公社聯合采金社合並成立了“招遠縣羅山金礦”。為綜合利用,羅山金礦利用當地資源優勢,,1971年建成一處年產兩萬噸的硫酸廠(後歸化工局)。地址玲瓏鎮路家北溝。硫酸首先用於制磷肥,其次是工業用酸。後來年產磷肥達到5萬噸,,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縣聯營礦的工人來源,由參加聯營的公社組織出工,出工社員記工分,一般高於農業工分10%,回隊參加分配。利潤分配,稅後公積金10~30%,公益金5%,縣社10%,礦留60%。1981年6月改工分制為工資制,1985年改原利潤分配辦法為上繳利潤。
為適應黃金礦山生產需要,原手工業維修辦法已不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發展,1969年6月籌建黃金機修廠,翌年投產。隨著礦山汽車增加,1975年成立汽車大修廠。
黃金生產的振興時期
王震副總理1975年二次來煙台地區,為發展黃金生產作了重要指示,提出盛地市委要加強對黃金生產的領導,並從組織上、經濟政策上、發展黃金生產的方針上,作了具體指示。黃金補貼從6月份起每兩補貼100元,集體采金省留10%,國營金礦省留30%;集體采金生產一兩黃金國家獎售化肥50公斤不變,再增加50公斤磷肥,專標供應,任何部門不得干涉和隨便挪用;另外20兩黃金售給1方等外木材。縣委根據王副總理指示因勢利導,制定措施,加強領導,調動了業務部門干部工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發展了生產力。招遠的黃金生產又邁進了一大步。蠶莊石英廠以石英保采金,成立了蠶莊金礦。9月份招遠金礦將停采十多年的北截礦井折價移交,為羅山金礦三分礦。地質資源是礦山生存以及發展的基礎,為加快探礦速度,彌補國家地質探礦隊的不足,1976年9月成立了招遠縣黃金地質隊。1978年12月,北截、金翅嶺兩礦與羅山金礦分開,分別成立了北截金礦、金翅嶺金礦。1980年8月蠶莊金礦原河東礦區分出,成立河東金礦。1981年5月夏甸金礦成大立。1975~1985年全縣黃金產量1286504兩, 其中地方群采748921兩,是建國後(1949~1974)26年總和的三倍還多。1984年籌建了冶煉廠,占地面積227畝,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焙燒爐日處理金精礦75噸,計劃1986年投產。鄉鎮與農村資源條件具備的,都相繼組織了采金。隨著黃金生產規模的擴大,產量大幅度的增長,具備了增加產品種類的條件。1976年1月,縣黃金局籌建年產5000噸炸藥廠1處,地址新村鄉留仙莊西溝,占地面積1030畝,取名“七六一廠”,於1979年4月劃歸化工局。北截金礦1981年籌建了玻璃廠,羅山金礦1982年籌建了克利夫酸廠,後改為第二化工廠,為招遠縣增加了新項目,填補了玻璃制品的空白。後於1984年分別移交工業系統。原煙台地區在招遠縣的“七一四”醫院建的水療,經縣經委交黃金公司,取名“黃金職工療養院”,現已建成,占地65畝,建築面積10917平方米,供冶金戰線各地礦山職工來院療養。
改革開放中的黃金生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下,招遠的黃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大幅度增長發展勢頭迅猛。繼1976年全縣年產黃金(除國營金礦外)突破5萬兩大關之後,1985年突破10萬兩,1987年達到12.45萬兩。也就是從這一年國家為了發展黃金生產設立了黃金專項貸款,該專項貸款在招遠市歸中國人民銀行招遠市支行經營管理,只要在國家爭取立上基建項目的礦山企業,都可以配給專項貸款,該專項貸款利率低,時間長,供用該項貸款的利率,一般不到當時變通貸款利率的一半,在這方面,人民銀行招遠市支行幫助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積極發揮其職能作用,努力為招遠市的黃金事業發展營造優良的金融服務環境,自1987年以來,人民銀行招遠市支行,不斷強化各種措施,為支持招遠黃金事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到業務上級去爭政策、爭項目、爭取更多的資金,十多年來,累計為招遠市爭取黃金專項貸款100多億元,截止2002年度在企業中還尚有四億二千八百多萬元,自中國人民銀行招遠支行單獨設立的16年中,招遠產的黃金569萬多兩,白銀198噸,為招遠黃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招遠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招遠的生產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來抓,采取以縣屬辦礦為主體,鄉鎮辦為輔助,以村辦為補充,全方位開發黃金生產,到1990年,全縣縣鄉正規金礦17處,固定資產原值達到3.2億元,礦山工人近萬人,日采礦能力2900噸,選礦能力3175噸,村辦、集體、選礦廠84處,采礦點400多個,縣裡設有黃金經委和黃金礦山公司、第二黃金礦山公司、黃金物資公司、黃金實業公司,13個產金鄉鎮中設有黃金管理站。縣裡有年產7萬兩的冶煉廠,有能生產300噸選礦機械的黃金機械廠,有專業黃金地質隊,可以探、采、癬冶、機械全面配套。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盛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的關懷支持下,黃金生產進入振興時期,招遠黃金生產蓬勃發展,呈迅猛上升態勢。1985年,黃金產量突破10萬兩大關;1990年,突破20萬兩大關;1995年,突破30萬兩, 2002 年達到46萬兩,成品金產量達到80萬兩,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七分之一,黃金產量連續28年雄居全國縣級市榜首,為全國第一產金大市(縣)。建國以來,全市累計向國家交售黃金600多萬兩,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七五”和“八五”期間,連續兩次被國務院授予“為黃金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依托豐富的黃金資源,我市牢固樹立“大黃金”的發展觀念,不斷賦予黃金工業發展的新內涵,大力發展黃金相關產業,拉長產業鏈條,現已形成了集黃金勘探、采癬金銀制品加工、黃金交易及黃金機械、黃金化工、黃金旅游、設計研究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體系。目前,全市共有黃金勘探企業2戶,黃金企業34戶,冶煉企業4戶,精煉企業1戶,黃金化工企業3家,金銀首飾加工企業6戶,黃金機械企業50多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9億元,占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的45.3 %,從業人員20000人,年采選規模20000噸/日,年加工成品金能力100萬兩,精煉能力30噸,全市保有地質儲量300噸,潛在儲量1000噸以上,約占全國黃金總儲量的十分之一。
招金人具有遠見卓識,准確把握市場脈搏。在黃金交易即將走向市場的前夕,於2000年8月成立進出口公司,一旦金銀市場開放,招遠的黃金、白銀可立即進入國際市場,做好了黃金市場開放後的黃金交易准備工作。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後,設立了招遠黃金交割庫。市場營銷部圍繞標准金錠進行銷售,黃金代理延期套保交易和商標注冊三項業務開展工作 ,截止2003年5月,在上海交易所銷售標准金錠9噸為黃金企業節省交易費80萬元;代理客戶買進黃金1噸;設計了有效套保交易方案,為國內黃金企業搭建了黃金保值交易的平台。進出口公司2002年出口白銀42噸,獲利60余萬元。
憑借招遠的黃金資源優勢,招遠市大力實施“以金興市”戰略,使招遠率先躋身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之列。黃金工業已成為全市的骨干和支撐。
中國黃金協會主辦的“中國金都———山東招遠”授名儀式元月28日在京舉行。中國黃金協會會長成輔民在會上指出,中國黃金協會這次對招遠市的授名活動是應對“入世”及黃金市場開放,提高黃金行業的社會地位,加強行業自律的重要舉措。
他勉勵招遠市政府一定要珍惜“中國金都”的榮譽,為黃金行業的改革開放做出更大貢獻。
位於膠東半島的招遠市,擁有燦爛悠久的黃金文化,並有全國最大的黃金礦田、最多的黃金儲量、最高的黃金產量。建國以來,累計向國家交售黃金近600萬兩。黃金生產連續26年雄踞全國縣級市之首。2005年,實現黃金生產127多萬兩,占全國總產量的17.73%。
這次被命名為“中國金都”,必將對招遠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推動作用,對提高招遠市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產生積極影響。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