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簡介

地理雜談

導讀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9分56秒,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400多年來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慘的一次。 這次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波及全國14個盛市、自治區,相當於國土面積的一半,這次地震有24.24萬人死亡,重傷16萬,輕傷36萬。 震後唐山一片廢墟,倒塌房屋530萬間,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震時列車出軌,橋梁坍塌,供水供電,交通,通 ...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9分56秒,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400多年來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慘的一次。

這次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波及全國14個盛市、自治區,相當於國土面積的一半,這次地震有24.24萬人死亡,重傷16萬,輕傷36萬。

震後唐山一片廢墟,倒塌房屋530萬間,經濟損失100億人民幣。震時列車出軌,橋梁坍塌,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系統破壞。

唐山地震在震後救援工作方面取得了寶貴經驗,國際社會充分肯定了救援體制的形成對開展抗震救災的重要性。這項工作在後來的工作中逐漸完善起來,它主要包括:實施國家級救災對策,以部隊為主體,專業隊伍協助,現場救護和鄰區支援的體制;十幾萬戰士參加解救被壓被困人員和清屍、防止污染的工作;2萬名醫務人員、280個醫療隊、防疫隊的工作,對搶救傷員和防止疫情起了關鍵作用;震後組織全國14省市7萬多人的施工隊伍和大量建築材料,迅速解決居住和生活問題。

同時,唐山地震也暴露出我們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問題: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遠未過關;沒考慮隱伏斷層對城市的威脅,以致沒有抗震設防;拒絕外援使我國的搶救技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唐山地震作為一個轉折點,中國面對地震由單純監測預報轉為綜合防御,由科學行為轉為政府組織下的全社會行為。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