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

地理雜談

導讀煙雲縹緲的峨眉金頂,宛如天上梵宮。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澱。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仿佛俯瞰著三江交彙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 ...

煙雲縹緲的峨眉金頂,宛如天上梵宮。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公元1世紀,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麗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聖地之一。許多世紀以來,文化財富大量積澱。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樂山大佛,它是8世紀時人們在一座山岩上雕鑿出來的,仿佛俯瞰著三江交彙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稱世界之最。峨眉山還以其物種繁多、種類豐富的植物而聞名天下,從亞熱帶植物到亞高山針葉林可謂應有盡有,有些樹木樹齡已逾千年。

峨眉雲海

中文名稱: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
英文名稱: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
編號: 200-016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於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峨眉山位於我國四川省的中南部,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裡,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裡處,位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峨眉山的自然景觀雄秀神奇,生態環境保護完好,特別是地處世界生物區系的結合和過渡區,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珍稀瀕危物種繁多。同時,峨眉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具有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近二千年來,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創造和積累了以佛教為主要特征的豐富文化遺產。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具有非常高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價值。

峨眉山彎曲柔美的山體輪廓猶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於是人們很早便稱它為“峨眉”。縱橫200余公裡的峨眉山,與“亞洲脊梁”昆侖山的支脈邛峽山相連。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組成,而大峨山就是今日人們通常所說的“峨眉山”。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於中國名山之首。雄: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平地而起,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相對高差2600米,與五岳中最高的華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米,所以歷代稱之為“高凌五岳”。秀: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生態要素交彙地區,植物垂直帶譜分布明顯,植物種類繁多,類型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7%以上,不可不謂之秀麗。神奇:峨眉山作為佛教聖地,籠罩在一片神聖濃郁的宗教氣氛之中。歷史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廟建築與自然景觀有機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在中國名山中實為首屈一指。峨眉山奇特的天像景觀如金頂的雲海、日出、佛光、聖燈、朝暉、晚霞,以及雷洞煙雲、洪椿曉雨、大坪霽雪、雨湘霧湘等,千變萬化,絢麗多彩。

峨眉山動植物資源豐富,且保存完好。峨眉山的植物區系處於中國—喜馬拉雅亞區和中國—日本亞區過渡地帶,多種自然要素交彙,生物種類豐富,稀有品種繁多。這裡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亞熱帶植被類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亞熱帶森林垂直帶,從山麓向上依次為常綠闊葉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暗針葉林,植被覆蓋率達87%。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下到山頂氣溫相差約15°C,為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這裡生長著5000多種植物,數目遠遠超過了歐洲大陸的所有植物種屬。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種,約占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僅產於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現,並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OO余種,首批被國家列為保護植物的有珙桐、桫棰銀杏、獨葉草、連香樹、領春木等31種。第三紀以前延續下來的、保持一定原始形狀的古老種類,如木蘭、木蓮、木犀、含笑、萬壽竹、石楠、鐵杉、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布類群,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峨眉山的動物區系復雜,種類豐富,古老、珍息瀕危、漸危的物種多,特有品種多,是天然的動物種質基因庫。景區內野生動物有2300多種,其中獸類51種,鳥類256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33種,昆蟲類1000多種,魚類60種,小熊貓、林麝、短尾猴、蘇門羚、白鷳、白腹錦雞、灰斑角雉及胡子蛙、彈琴蛙、枯葉蝶等珍稀特產和以峨眉山為模式產地的有157種,對研究世界生物區系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保護意義。

峨眉猴

峨眉山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據現有考古資料表明,早在1萬年以前,這一區域內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動。進入文明社會,有文獻、史跡可考的人文歷史已有二千多年。峨眉山作為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常它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峨眉山原為佛道兩教並存的宗教重地,公元1世紀東漢初年,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山間便有了第一座以藥農舍宅為寺廟的普光殿,成為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隨著歷史的變遷,全山現有寺廟30余處(其中規模大、歷史悠久的主要寺廟約十余處),其中以報國寺、萬年寺等“金頂八大寺廟”最為著名。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層,內外鑄全本《華嚴經》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華嚴銅塔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贈《貝葉經》等都是稀世珍寶。

樂山大佛所在的凌雲山與三江彙流處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裡的樂山市,依凌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余人,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巍然屹立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頭高14.7米、寬1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遺產價值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1點中對於文化遺產的說明:“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以及第二條第3點中對於自然遺產的說明:“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峨眉山不僅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且具有和山體密切相關的濃厚的以佛教文化為代表的各類人文資源,尤其是樂山大佛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因此而言符合《公約》中對於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定義。峨眉山不僅因其“雄、秀、神、奇”的山體特色而聞名於世,而且因為居於生物過渡區而保存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亞熱帶植被類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亞熱帶森林垂直帶,以及種類繁多的珍惜瀕危動物品種。唐宋以來,峨眉山因其佛教禪宗的發展而興盛一時,而樂山大佛亦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故以上各特點皆具有典型性和獨特性,因此說峨眉山具有遺產的真實性價值。另外,峨眉山作為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區域和人文景觀勝地,不僅有機整合了上述各方面特點而使其更具獨特性,彰顯出整體的價值感,而且它還體現出一種隨各類實體性資源而衍生出來“峨眉文化”這樣一種概念上的完整性,故可說峨眉山具有遺產的完整性價值。綜合而言峨眉山以其豐富的獨特性和高度的統一完整性而體現出別具特色的遺產價值,因此更加凸現出其珍貴性。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