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地理雜談

導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彙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中文名稱:麗江古城 英文名稱:The Old Town of Lijiang 編號:200-017 麗江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彙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中文名稱:麗江古城
英文名稱:The Old Town of Lijiang
編號:200-017

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雲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標為北緯26°34’至27°26’,東經99°23’至100°32’之間,面積7648平方公裡,人口 32.9萬人。這裡居住著納西、栗栗、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麗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海拔最高點在玉龍山主峰扇子陡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為1219米,高差達4337米。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山下一塊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裡。

麗江古城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考古發現,早在秦漢以前,麗江就有古人類活動的足跡。麗江縣境包括麗江城的主體居住民族是納西族。關於納西族人的來源,專家學者們眾說紛紜,目前為多數學者認同的是“融合說”,即麗江納西族由土著者和遠古時期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的羌人後裔融合而成。麗江地區歷史悠久,然而,麗江古城的雛形究竟形成於何時,目前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有兩種觀點:一是宋末元初說,按此說,麗江古城的歷史有七八百年;二是唐初說,古城的歷史當再上溯五百年。古城地處滇、川、藏交通要衝,自古以來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及軍事戰略要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兩代,古城成為麗江府府城。明朝洪武年間,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對古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擴張,但在清鹹豐、同治年間,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義中又遭到很大破壞。經清末、民國及建國後的修復和建設,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著明清的格局。城南舊設土司衙署,周圍建宮室苑囿,城北為商業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干道呈經絡狀向四周延伸,臨街均設商業鋪面。城東為舊時流官府衙所在地,現存文明坊、文廟、武廟。

麗江古城的規劃原則及營造手法,既存在對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慮到了用地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的心理行為特征,既融合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對於納西族來說,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代表著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築以坐西朝東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著與祖先聯系的脈絡,因此山、泉(“水頭”)及其周圍的森林受到虔誠的崇拜和嚴格的保護。這些都使得納西族的居住空間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環境和人神共處的像征性格。麗江古城典型地體現了納西族聚落的這種傳統空間理念。

古城的選址,充分考慮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氣候、水源等因素。古城位於麗江壩子中央,“負陰而抱陽”——北依像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山體既擋住了西北方向冬季寒風的侵襲,又作為城市的依托,構成城市空間的起伏變化;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陽光充沛。整個古城形成了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空間格局。源於黑龍潭的玉河在城區邊界處被分為三股引入古城內部,然後再經多次勻水分流、作為生活用水貫穿整個城區,形成大小十幾條水路,構成了古城空間的基本骨架。

以水為核心的麗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現特有的水巷空間布局。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麗江古城無法按照“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種較為自由的城市空間格局。城中無方整的道路網,也沒有嚴謹的城市軸線。古城裡的街道與建築物依山就水,形成了以四方街為城市中心,以四條主要街道——新華街、五一街、七一街、黃山路為主要道路骨架的自由放射系統。“四方街”前身為蓮花池,後由木氏土司仿其府印之狀填池為市,幾百年來,一直繁榮興旺。四方街之名暗含了“權震四方”之意。

麗江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較小,按其形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樹狀水系;面狀水系;點狀水系。樹狀水系指玉河水網,發源於黑龍潭,流至城北玉龍橋處分為三股支流:東河、中河、西河。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形成一個樹狀水系。面狀水系有黑龍泉和白馬龍潭兩處。前者位於像山之麓,縣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縫隙間噴湧而出彙集成潭,該潭為玉河水之源,並可調節玉河水系的流量。後者為玉獅子山南麓,又名獅乳泉。點狀水系指水井或小水塘。比較典型的形式有“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古城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的美學意韻。

橋是聯絡貫通麗江古城水系和街道系統的結構關節,將古城地面、水面牽系在一起,也是古城最早的建築之一。在玉河水網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裡93座。橋梁的形制豐富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古城的橋不僅是重要的交通設施,也是古城的集市地和公共交流的場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麗江古城的民居也是麗江古城的一大特色。它有機的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在建築布局形式、建築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為主,基本單位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中間廳堂,兩側兩房,設獨立式門樓,在此基礎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單元,組合成多變的院落,組合規劃和方法不盡相同,形成多種模式化的平面格局。“兩坊拐角”、“三坊—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多院組合”等。其中“四合五天井”的建築平面格局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遺留,由四坊圍合成四合院,四坊相接部位各獨立為一個小天井。中間大天井是最具公共性的空間,是舉行各種家庭活動的場所,而四個小天井是生活輔助性空間,起通風、采光作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麗江民居引水入戶、活水繞屋,或臨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韻味,又有江南水鄉的風情。在外部造型與結構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築和藏族、白族建築的技藝,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牆、迭落式屋頂、小青瓦、木構架等建築手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不僅在天井裡養花種花,滿院常駐春色,而戶外門前、河旁井邊植樹種花,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

有趣的是,中國傳統的都邑四周都有作為防御的城牆,麗江古城古時卻沒有城牆。傳說原因有二:一曰統治納西的土司為木姓,木字加口即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築城;二曰,古城四周青山環抱,形成了天然的“城牆”,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關口,起著防御的作用。古城後來也曾築起城牆,那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以後,木氏土司被降為土通判,由中原王朝直接派任流官知府行統治之後,由流官建了一道土城。當時的城牆範圍只限於府署四周,古城大部分地區如土司木府、四方街等均未包括進去。城牆後因地震倒塌,如今已蕩然無存,而今只有從北門坡、南門橋、營盤洛等地名看到城的印記。

在麗江古城之外還有幾個民居建築群。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裡處,這裡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矗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裡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

舊設土司衙署於城南,周圍建宮室苑囿。古城內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也大都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

真實性和完整性

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築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五花石路面、石拱橋、木板橋、四方街商貿廣場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在修復和建造,古城的風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護,所有的營造活動均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指導。麗江古城一直是由民眾創造的,並將繼續創造下去。作為一個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與原來形態和結構相背離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築”正被逐漸拆除或整改,以保證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或歷史價值能得以充分發揚。

遺產價值

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都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古城建設崇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建築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

麗江古城包容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麗江古城己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裡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梁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檻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和豐富內容。尤其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