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文化的日趨升溫,大眾對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話題產生了興趣。如:受了別人的欺騙為什麼叫做“上當”?“文房四寶”指哪四寶?文章荒謬不通暢常被批為“狗屁不通”……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都隱藏著有趣的內容。本書精選了傳統文化中的101個趣味問題,以活潑而又嚴謹的語言娓娓道來。“有錢能使鬼推磨”為何不“推車”?形容金錢魔力時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為什麼偏偏使鬼推磨而不是去推車?在商品社會裡,錢(貨幣)是人人生活都離不開的東西,雖然不能說金錢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些特定的條件下,金錢還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說唐》中秦瓊賣馬的故事就是明證。秦瓊慷慨豪爽、任俠好義、武藝高強,但在落難時貧病交加、飢寒交迫,為了生存,先是典押了行走江湖、行俠仗義的兵器——金裝锏,接著又被逼無奈,忍痛舍棄自己心愛坐騎,幸遇朋友相助才擺脫困境。“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俗語,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用誇張的手法把金錢的“魔力”表現得恰如其分。由於這一俗語由來已久,因此在民間流傳很廣。《古今小說·臨安裡錢婆留發跡》這樣寫道:“此時鐘明、鐘亮拼卻私財,上下使用,緝捕使臣都得了賄賂,又將白銀二百兩,央使臣轉送縣尉,教他閣(擱)起這宗公事……正是‘官無三日緊’,又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據考證“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俗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新鬼》,他杜撰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個新到地獄的鬼,瘦弱不堪;在地獄中他遇到一個肥肥胖胖的鬼,很是羨慕,於是就問他怎麼變得這樣富態的。那個鬼告訴他,只要到人間作祟,鬧出點動靜,人們一害怕,就會供奉東西給他吃。瘦鬼於是高高興興來到人間。但他不講方法和策略,既不調查摸底,又沒有進行火力偵察,就冒冒失失闖入一戶人家。見到廚房中有一口磨,搶步上前就推了起來。不巧的是這家人很窮,自己都缺吃少穿,又哪裡有食物供奉給他呢?主人聽到響動,快步來到廚房查看,卻空無一人,只見磨在不停地轉動。他感嘆道:“天都可憐我太窮,派鬼來幫我推磨了。”結果不難預料,瘦鬼磨了半天,不僅沒撈到半點吃的,還累得半死。這個故事,說的是瘦鬼莽撞冒失上了當,但他的原意是“作怪覓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只要給予一定的利益,也就可以驅使鬼為人推磨了。受了騙為什麼叫做“上當”?人們常把受騙叫做“上當”,其實“上當”的原意是到當鋪去典當東西。該詞的出現,和一段趣聞有關。清朝光緒年間,清河地方有一個經營當鋪的姓王的大戶人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家大業大,生意異常興攏生活一富裕,各房的族人開始懶於經營了,就把資金存入當鋪做了股東。他們靠股金分紅過日子,把日常的典當業務全都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而壽苧是個酷愛讀書、喜歡校刻書籍的文人,對生意並不精通,處理典當營業事務非常隨便。王氏族人見有機可乘,就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了一些無用的東西到當鋪來典當。他們個個都將物品估定了高價,要伙計如數付給。伙計不敢得罪股東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這樣下去,前來敲詐的族人越來越多,不到幾個月,典當鋪的資本就被詐騙得所剩無幾了,壽苧只好向其他商號借貸。日子一久,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就破產倒閉了。當時的人見此情景,就編了一句謔言:“清河裡,自上當。”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當鋪典質東西(自上當)。由於王氏家族自家詐騙了自家,使得當鋪破了產,因此後來就把被欺騙、使事情敗壞的事,叫做“上當”了。為何把小零食叫做“點心”?人們為什麼把一些喜歡吃的小零食叫做“點心”?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書》記載:唐鄭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同書又引周暉《北轅錄》雲:“洗漱冠飾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由此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吃早飯一般又叫做吃“早點”,顯然還保留著“點心”與早晨的飲食有關的意義。“點心”在南北有不同叫法。北方的點心有唐宋遺制,稱為“官禮茶食”。據《土風錄》雲:“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饌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南方的點心歷史不長,約興起於明朝中葉,有“嘉湖細點”。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混同在一起了。關於“點心”這一名稱的由來,有一種說法:相傳東晉時期有一大將軍(一說是南宋初的梁紅玉),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從那以後,人們便將各種美味糕餅統稱為“點心”,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我們所說的“點心”,雖以糕餅為主,但已不局限於此,一些隨意的小零食也包括在這個範圍內了。為何圍棋只黑白兩色?被人們形像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喜愛的娛樂游藝活動。其起源很早,在所有棋類中可以說是鼻祖,相傳在堯舜禹時就發明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當時,由於掠奪土地,爭奪人口的戰爭十分頻繁,而圍棋以圍地為目的,行棋過程中互相攻略,兩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圍棋成為貴族教育子弟軍事知識的有效手段,很快得到發展。圍棋多為兩人對局,有對子局和讓子局之分。前者執黑子先行,後者上手執白子先行。開局後,雙方在棋盤的交叉點輪流下子,一步棋只准下一子,下子後不再移動位置。圍棋下法復雜多變,通常分布局、中盤、收官三階段。終局時將實有空位和子數相加計算,多者為勝,也有單記實有空位的。現今圍棋盤19道線,大約形成於漢魏時期。圍棋棋子只有黑、白兩色。中國體育博物館藏有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圓形棋子也是黑白兩色。棋子一般黑白各150枚,通常為圓形扁片,一面凸或兩面凸均可。黑白棋子分別代表著陰、陽。陰陽最初的含意是指冷和熱,後來又具有了抽像意義,可表示黑暗與光明,還代表男性和女性。棋子相交,千變萬化,又合“陰陽之道”。圍棋的圓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盤代表地。古代太極圖的黑白相反對稱結構暗示宇宙陰陽的變化和自然永不休止的運動。“太極圖”這種上古的思維方式在圍棋這一游藝項目中也得到了體現。總之,小小一盤圍棋,把天地陰陽動靜變化等的道理簡潔明了地包含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