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傍晚,長沙萬達公館工地,挖掘出來的城牆遺跡。圖/記者沈榮華
瀟湘晨報滾動新聞記者 徐海瑞 周華平
一段古城牆,千年長沙史。
長沙潮宗街古城牆遺址面世了,帶來驚喜的同時,如何保護也成為莫大的難題。市民期盼已久的保護方案尚未敲定,而步步逼近的汛期,讓保護古城牆變成了長沙市委、市政府及眾多專家與時間的一場殘酷賽跑。
按往年汛期時間推算,湘江汛期將在4月1日到來。目前,長沙市防汛指揮部已給市文物局發函要求,4月1日前,必須杜絕古城牆及其周邊區域的防汛隱患。
4月1日,這個臨界汛期的日子,成為懸在古城牆頭上的利劍,也成為長沙市委、市政府和市文物局頭上的劍。今日(15日)一早,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和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將帶著情況和方案飛赴北京,向國家文物局彙報古城牆保護情況。
面世
去年11月,兩段古城牆露面
隨著潮宗街古城牆的面世,一段長沙古城的歷史也由此翻開。
2011年10月底,在萬達廣場開建前,長沙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特別對該地段進行考古勘測,依據法律規定,考古勘測是在工程動工前的法定程序。正因為這次勘測,古城牆逃過了被開膛剖腹的厄運。
古城牆面世後,萬達方面停工。在考古專家的發掘之下,2011年11月下旬,古城牆(包括兩段牆體)面世,目前還在進一步考古發掘中。
經專家初步判斷:一號牆體為明清時期長沙城城牆,二號牆體為宋代長沙城城牆,在二號牆體外側,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淤泥層,宋代城牆中,有一段是用架設樹樁來穩固基礎的。
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古城牆揭露了有疊壓關系的城垣及與之相關聯的大型建築基址,時代跨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層次非常清晰,是長沙乃至湖南城市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已揭露的遺址中,宋代城牆長達120米,底寬6米,采用中間夯築、兩邊砌磚的建築手法;明清城牆在宋代城牆上予以夯築加高、兩側以麻石護邊,底寬達20米。
在古城牆的南宋磚塊上,發現了“忠義軍”以及“長沙”“寧鄉”等銘刻,與辛棄疾為代表的、發生在南宋時期的長沙民眾眾志成城抗金的故事有直接關系,城牆所在的潮宗門,還發生過抗元、抗清的激烈戰事。
這段古城牆是長沙城市考古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填補了長沙城市發展史又一處空白。
考驗
46天,湘江汛期前要完成搶救
古城牆記錄著長沙這座城市曾經的繁華與戰亂。考古發掘和保護方案的論證過程,就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它最寬限的時間節點是4月1日,而這個節點越來越近,離現在只有46天。
近日,長沙市文物局長曹凜接到了長沙市防汛指揮部來函:湘江汛期臨近,4月1日前,古城牆及其周邊區域不利於防洪的設施都要整改到位。而這個古城牆的原址基坑,離湘江僅150米,古城牆底下15米為松散填土和強透水的沙礫層,汛期來時,隨時可能導致管湧,是此次防汛中的重點整改對像。往年汛期,此區域曾多次出現險情,存在巨大的防汛隱患。
古城牆遺址基岩埋深15米左右,基岩面標高與湘江河床標高相近。該區域地質結構復雜,地下水與湘江水互為補給,聯系密切,江水對地下水的回流補充作用明顯,且上層滯水與孔隙水間缺乏穩定的隔水層。
“時間緊迫,”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劍飛很焦慮,他算了一下,“只剩下46天,這46天裡,要完成後續的考古工作,要確定保護方案,上報國家文物保護局,還要在方案敲定後,對古城牆進行拆分,進行實驗室技術處理……”
46天,如果不能完成這些工作,這段古城牆也許將面臨滅頂之災。不僅如此,一個城市的防汛安全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經過多次多方專家論證,目前長沙市政府和文物部門已形成相關方案,正在上報省文物局,省文物局正在抓緊上報國家文物局,以便跑贏這生死存亡的46天。
保護古城牆,大家都在做什麼?
“在這46天之前,政府和企業干什麼去了?”面對本報記者的疑問,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很委屈,“其實不止這46天是賽跑,從發現古城牆開始到現在,每一天都是在考古與尋找保護方案上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