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有一部電子書,叫《中學生百科全書地球景觀》,其中,第27頁有一段講到所謂“海下海”,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原蘇聯中亞一帶的鹹海是一個雙層海:地面海和地下海。在地面海海底300~500米以下是地下海,深度達500米左右。地下海的海水與白堊紀沉積混為一體,含有礦物質和鹽分。每年,地下海供給地面海4億~5億立方米的海水,而不枯竭。這源源不斷的海水原來是來自天山山脈,天山山脈有幾道暗河直通鹹海的地下海。”
其實,這只不過是前人的一個猜測罷了,前人將“地下海”當作趣談,沒有人去計較它的真假。但是這個沒有科學依據的猜測居然被前蘇聯的決策者當真了,由於鹹海的兩大入湖河流徑流量大,其中阿姆河年徑流量達579億立方米(另一數據為671億立方米),錫爾河年徑流量為352億立方米(另一數據為372億立方米),既然鹹海還有地下的補給系統,為什麼不利用入湖的地表淡水發展農業呢?
前蘇聯據此作出了在該湖的入湖河流流域大規模利用河水發展灌溉農業的決策。這一重大決策計劃將入湖河流改道,讓河水流入農田,灌溉農作物(主要生產棉花和糧食)。1937年,前蘇聯興建了全長220千米的大費加拉運河,引錫爾河的水來澆灌棉花田。從1954年開始,前蘇聯在哈薩克、烏拉爾等地的半干旱草原用10年之久開墾了約60萬平方千米土地,一度使前蘇聯糧食年產量增加了2/3。隨後又決定從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調水灌溉卡拉庫姆沙漠南緣約10萬平方千米裡的新墾棉田和草常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分四期工程逐步建成的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每年從鹹海最大的補給水系阿姆河分流水量約160億立方米,占阿姆河徑流總量(579億立方米)的27.6%。鹹海的另一主要水源——錫爾河上也修建了多個水庫將河水截留用於農田灌溉。現在,阿姆河上共有88座水電站,341千米運河;錫爾河上共有198座水電站,225千米運河,結果,入湖徑流被兩岸的新墾農田“吃干榨頸。據統計,目前中亞五國共有水澆地10萬平方千米,所需用水絕大部分取自阿姆河及錫爾河,有關水文部門測定,錫爾河流域的全部水資源為352億立方米,已被截流使用323億立方米,占該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92%;阿姆河流域的全部水資源為579億立方米,已被截流使用489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85%。至本世紀初,基本上截斷了鹹海的地表水補給,結果由於水分的蒸發損失,鹹海水位急劇下降,在20世紀60年代,每年平均下降0.2米;70年代開始,每年平均下降0.6米,湖面水位由1960:年的海拔53米下降到2005年的海拔33米,並沒有出現地下海補給地面海的情況。
隨著水位的不斷下降,目前的鹹海已經四分五裂,這個原來地球上的第四大湖泊現在已經變成了北鹹海、東鹹海和西鹹海三個小湖泊,水域總面積從上世紀60年代的66460平方千米縮減到目前的不足2.5萬平方千米,湖岸線後退了60~70千米。
由於湖岸線的不斷後退,鹹海湖底鹽堿裸露,遭受風吹日曬,一望無垠的湖底鹽堿,在中亞半干旱的氣像條件和風力作用下,成為孕育“白風暴”(含白色鹽塵的塵暴)的溫床。最終不僅使鹹海附近的環境荒漠化,白風暴還永久性地毀滅了周圍60%的新墾區,使其成為生命禁區,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在一份報告中這樣評價鹹海的生態災難:“除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受害區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像鹹海周邊地區這樣生態災害覆蓋面如此之廣、涉及人數如此之多的地區了”。
很多人喜歡獵奇,不少中學的地理老師也經常講述有趣的地理現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些原本錯誤的觀念一旦進入人們的腦海,很可能會長期影響人們的思維,甚至導致其在工作中作出錯誤的決策,尤其是某些決策者有了類似的錯誤觀念,更將貽害無窮。卡拉庫姆列寧運河的建設就是實踐偉人列寧的宏偉構想而建設的一個貽害無窮的改造自然工程。至於列寧是否受到上述錯誤的“海中海”趣談的影響,現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