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去坦桑尼亞,我的任務是采訪習近平主席的國事訪問。但出發前,我內心還謀劃了一個私人旅游項目:如果有時間,一定去塞林蓋蒂國家公園和奧杜瓦伊峽谷看看。
我特別想去這兩個地方的原因很簡單——前者是動物遷徙的地方,而後者則是人類遷徙的地方。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動物在坦桑尼亞塞林蓋蒂國家公園和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之間往返遷徙,尋覓食物,場面十分壯觀。
大約100萬年前,人類誕生在位於坦桑尼亞的奧杜瓦伊峽谷,然後從這裡遷徙到世界各地。據說,人類最初的遷徙活動,也不是有組織有目的的要搬遷到某個地方,而是在尋覓食物追趕獵物時迷了路,不知不覺稀裡糊塗地流落他鄉。等到世界各大洲都有了人,這個遷徙過程經歷了6000多年。習主席在達累斯薩拉姆發表演講時也提到“坦桑尼亞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足見奧杜瓦伊峽谷在坦桑尼亞的歷史份量。
但心想事難成的情況經常發生。到了要去這兩個地方的時候,我才發現那裡離達累斯薩拉姆較遠,需要的時間較長,費用也較高。無奈之下,我不得不改變計劃。一位當地導游介紹說,離達累斯薩拉姆不算太遠有一處場所,叫米庫米國家公園。該公園經常被稱為“小塞林蓋蒂”,塞林蓋蒂國家公園有的動物這裡都有。
這位導游還說:“米庫米國家公園雖然名氣較小,但正是因為這一點,國際游客較少,環境保護得好,空氣清新,可以稱得上世界最環保的動物樂園。” 對於經歷過北京霧霾天摧殘的人來說,空氣清新環境好,很容易刺激他脆弱的神經。我當時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做了決定:哪怕是到那裡享受一下清新空氣也好。


米庫米國家公園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西300多公裡。僅就面積大小而論,在坦桑尼亞12大國家野生動物園中,它排名第四。它是1964年被正式命名國家公園的。這一年,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在一起,正式成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從這一點講,米庫米國家公園也算是“與共和國共同成長了”。
清晨起來,我頓時感到米庫米空氣的清新馨香,深深地吸一口,有一種醉人心脾的感覺。舉目望去,滿眼盡是柳樹青草和藍天,不覺心曠神怡。可就在這時,導游急匆匆地趕來說:“我們得趕快出發。在公園門口,有5只獅子。這種情況不多見,去晚了,恐怕獅子就躲到叢林休息去了”。
導游說,這一信息是他在公園裡工作的朋友特意告訴他的。當我們乘觀賞車來到米庫米國家公園時,5只獅子還在那裡。4只懶洋洋地臥著,一直漫無目的地走著。我有點失望。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獅子總是威風凜凜,讓人望而生畏。“這肯定是人工飼養的,用來糊弄游客,全是為了騙錢。”一位游客嘟囔著說。
“獅子是野生的。它們懶洋洋的樣子,是因為吃飽了。過一會兒,該去叢林睡覺了。”導游笑嘻嘻地解釋說,“見到獅子不容易,你們可得多給小費。”
游覽車沿著公園的小路轉悠,經常會看到成群的動物游來逛去。大像結隊穿過道路,全然不顧通行的車輛;猴子背著孩子奔跑,似乎要跟游覽車賽賽速度;斑馬、瞪羚和長頸鹿駐足觀望,好像是在對游客說:“歡迎光臨!”
據導游說,米庫米國家公園的動物有數百種,角馬、豹子、野牛等隨處可見。但這些我都沒看到,只是遠遠地看到了很大的一群水牛。導游說,水牛是每年傷人最多的動物,很凶猛,就連獅子也懼怕它三分。
河馬生活在固定的地方,有路標明確指向河馬池。但到了那裡後,河馬一直將腦袋埋在水裡。只見水面上到處是水泡,卻不見它們抬起頭來張開大得出奇的嘴巴。“河馬嫌我們來遲了,不肯開口問候。”一位幽默的德國游客逗得大家哈哈直樂。
離開米庫米國家公園時,一個奇怪的念頭突然湧上我的心頭:人類紛紛離開非洲,是為了追求更多的食物。但物質條件改善了,許多人卻失去了自由、新鮮的空氣和優美的環境。值不值,還很難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