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群眾10年上交文物25批次 網友贊這才是脊梁

文化

導讀 “牆”盤 (資料照片) 秦公镈乙(資料照片) 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李韻攝 徐海軍,陝西寶雞石鼓鎮石嘴頭村農民。3月1日,他第一次走進國家博物館,新奇之外,他多了幾分激動和自豪,因為這裡展出的幾件青銅器是他發現並無償捐獻給國家的。 在寶雞,徐海軍不是個案。當天在國家博物館北區三層19號展廳開幕的《守望家園——陝西寶雞群眾保護文物成果特展》,� ...

“牆”盤 (資料照片)

秦公镈乙(資料照片)

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 李韻攝

徐海軍,陝西寶雞石鼓鎮石嘴頭村農民。3月1日,他第一次走進國家博物館,新奇之外,他多了幾分激動和自豪,因為這裡展出的幾件青銅器是他發現並無償捐獻給國家的。

在寶雞,徐海軍不是個案。當天在國家博物館北區三層19號展廳開幕的《守望家園——陝西寶雞群眾保護文物成果特展》,選取了1975年以來陝西寶雞地區群眾13次發現文物、保護文物的先進事跡和文物精品。

發自心底裡的保護

展覽的隆重讓身披紅色綬帶的徐海軍有點拘謹,臉漲得紅彤彤的。“弄得這麼大,真沒想到。”指著兩個大展櫃裡的6件青銅器,他略顯得意地說,“這都是我挖出來的。”

2012年6月22日,徐海軍在挖自家房基地的時候,土裡冒出了一個青綠色的硬疙瘩,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見到這種東西了。盡管到現在他也不太清楚這些文物的名稱,但當地長期的文物知識普及已經讓他知道,這些東西是文物,“文物是國家的,我們不能要。”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報告了當地文物局和公安局。經過鑒定,徐海軍發現的文物中包括“戶”彝、“戶”卣、夔龍紋禁等一批青銅器,都是西周早期的文物。如今他准備蓋房的地基已被保護起來,蓋房的計劃被暫時擱置。國家為了獎勵他保護文物的行動,獎勵了1萬多塊錢。記者笑著問:“那錢你干啥用了?”“給俺媳婦存上了1他憨憨地笑道。

其實,寶雞群眾保護文物的自覺是有傳統的。展廳牆上有兩張獎狀,一張是1958年陝西省岐山縣人民委員會頒發給保護文物有功的丁童村農民的,一張是1972年陝西省文管會和眉縣革命委員會頒發給保護文物的楊家村村民的。僅2003至2012年,寶雞地區的群眾就向國家上交出土文物25批次,共計633組827件,錢幣150公斤,其中青銅器259件。這是一組值得記住的數字,網友“考古與文化”贊道:“這才是脊梁啊1

藏於房基下的國寶

考古發掘發現,徐海軍家的房基所在位置下面是一座商末周初的墓葬,編號為M3。在這裡出土了大量青銅容器、兵器和車馬器。所出青銅容器形制多與安陽殷墟四期銅器相近,有的還鑄有干支廟號銘文。考古人員發現,M3出土的兵器全部都被人為扭折,這種“毀兵”隨葬的儀俗與寶雞魚國墓地相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M3墓主頭頂壁龕中出土了一件長方體夔龍紋青銅禁,上有成套的提梁卣、尊等酒器,與1901年寶雞戴家灣出土的“柉(音“凡”)禁十三器”非常相似。

關於青銅“禁”,史籍記載甚多,但直到1901年,學者均只知其名,未見過實物——這不僅是因為它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禮制等級要求和規定,而且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因此極為稀少。著名的“柉禁十三器”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出土於寶雞市戴家灣村,1924年流失美國,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也是目前出土銅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銅器。此後,軍閥混戰期間,又出土過三件青銅“禁”,其中的一件很快流入日本,但最終又傳入國內,被天津博物館收藏,為國家一級文物。另外兩件下落不明。

由此可見,M3出土的這套夔龍紋青銅禁多麼彌足珍貴。

刻在青銅上的歷史

眾所周知,青銅器中以有銘文的更珍貴,因為那些銘文就是刻在青銅上的歷史。

本次展覽中有不少帶有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如著名的“牆”盤、九年“衛”鼎、“此”鼎、“秦公”镈等,全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秦國的歷史、制度、土地關系、法律訴訟等內容,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展廳裡有一件楊家村出土的逨(音“來”)盤,上面刻有多達350字的銘文,是目前已知西周銘文最多的銅盤,銘文記述了單氏家族的族譜,記載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厲到宣王的名稱、位次及相關事件。董家村村民發現的“衛”盉和2件“衛”鼎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裘衛與矩伯兩個家族的土地交易,是研究西周時期土地制度的重要資料,而“”匜(音“陣夷”)銘文則為研究中國法律史提供了珍貴資料。匜是注水器皿,與盤配套,用以盥洗。這件匜連同蓋子,共有銘文157字,記錄了西周法律訴訟及刑罰,極其罕見。

通過銘文,我們知道了:在周人“懷柔遠人”的政治策略下,分散到各地的殷商遺民不僅可以保留自身的文化傳統,而且還可以進入周人的職官系統中,成為體制內的“精英”。在“世卿世祿”的職官世襲制度下,“莊白一號窖藏”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的“微氏”家族,世代為周天子史官;“董家村一號窖藏”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裘衛家族累世歷任“掌裘”、“膳夫”等官職,為周王掌管衣服和飲食。雖然這些殷商遺民不能像姬周貴族那樣成為執政公卿,但是作為被征服的民族,在周人寬宏的政治度量下,他們可以和諧安定地維系著家族的血脈和榮耀。

正是通過這些刻寫在青銅上的史書,今人才有可能觸摸到了三千年前祖先的脈搏。(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感言】

這次展覽選擇的都是具有重大價值和影響的文物,文物學家李學勤在看到它們時,曾用“震撼”一詞表達了自己的激動。與這批珍貴的文物同樣值得尊敬的,是發現文物、主動保護並上繳的農民們。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文物保護的公眾意識”做了生動的注釋。

寶雞,古稱“陳倉”,地處八百裡秦川西部,是周秦兩代的發源地,也是聞名遐邇的“青銅器之鄉”。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與祖先留下的遺產有著血脈聯系,形成了誠實善良和質樸淳厚的民風。在農人耕作、基建施工甚至山體滑坡時,一座座古代文化遺存的寶庫,被不經意間打開了。那浸透著滄桑歷史的珍貴文物帶給人們的是震驚、興奮,更是一種責任。面對豐富的地下寶藏,寶雞群眾不為利益所動,每每將田間地頭的重要發現及時向政府和考古部門上報,並且積極主動地保護文物免受盜掘之禍,忠實地履行了公民的義務。

【延伸閱讀】

青銅“禁”

青銅“禁”,一種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文獻記載,商人嗜酒成風,到商紂王時期達到頂峰。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縣)修建“酒池肉林”,日夜與寵妃妲己及一些貴族幸臣們酗酒玩樂。荒淫無度的奢靡生活導致了牧野之戰的徹底失敗,商王朝被周武王所滅。西周建國後,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認為商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為維護其長期統治,西周堅決禁止國人酗酒。酒要飲,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

本次展覽中,與夔龍紋青銅禁同時亮相的,還有一件鳳紋禁,兩件青銅禁一起出土於石嘴頭村。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