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世經典今生傳奇的旗袍故事

文化

導讀 旗袍·前世今生 百年旗袍史,就是兼容並包的創新史,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濃縮精華。 來源 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辭海》釋文旗袍是“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制服。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後,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 漕溪路旗袍文化展示中心 範筱明攝 融合 緩慢而持續地進行 隨 ...

旗袍·前世今生

百年旗袍史,就是兼容並包的創新史,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濃縮精華。

來源 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辭海》釋文旗袍是“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制服。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後,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

漕溪路旗袍文化展示中心 範筱明攝

融合 緩慢而持續地進行

隨著滿族的統治者進入北京,旗袍也成為宮廷服飾,但這時的旗袍與現代意義上指稱的旗袍在樣式、裁剪、裝飾上相差甚遠。在宮廷之外,隨著民族融合,滿、漢婦女的服裝互相學習與借鑒,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在清朝統治的300多年間,這種融合一直在緩慢而持續地進行。

新鮮 最早穿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上海女學生

清朝覆滅後,旗服經過短暫的沉寂後,反而成為漢族婦女的流行服飾。據考證,早在1913年就已出現身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最早穿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這也成為文明、新潮的像征,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

長樂路旗袍店

流行 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

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這個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而現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並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現代旗袍的發祥地。

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民國服制條例》作出規定,正式將旗袍定為兩款女子國民禮服之一。此後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這一時期,旗袍也走向了國際化,在西方逐漸流行起來。

回歸 電影深溫旗袍文化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政治、經濟原因,旗袍在內地幾乎銷聲匿跡;反倒是在港台地區及海外華人中,旗袍仍在流行。改革開放之後,旗袍經歷了一個奇特的“回流”。

隨著電影《花樣年華》、《金粉世家》、《色戒》等影視劇的上映,旗袍再度流行起來。

旗袍·工藝

好的旗袍猶如精美工藝品。對人體36個部位的精准測量,“鑲、嵌、滾、宕、盤、繡、貼、繪、釘”等繁復的,幾經雕琢,才得以成就一件經典。

盤扣 一點一點勾出來

旗袍之美,點睛之筆在盤扣。旗袍的盤扣是裁縫用上好的衣料一點一點勾出來,然後手工縫上去的,將衣服翻過來,會看到錯落有致的針腳。傳統旗袍上盤扣用於旗袍的領口、衣襟和開衩等部位。現代旗袍為穿著方便,衣襟部分多由拉鏈代替,而領口處則必有盤扣,實用又起裝飾作用。

漕溪路旗袍文化展示中心 範筱明 攝

漕溪路旗袍文化展示中心 範筱明 攝

手工盤扣有其特殊的工藝性,它運用細膩、婉約的手工扦邊和盤花扣,表現出一絲不苟的自我涵養,精巧的盤扣中蘊含著精致。每一例盤扣都有表現其特征的名字,從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像征吉祥如意的壽形扣等,有近百種之多。

滾邊 內襯滾邊都要均勻、細密

華美而精細的滾邊也是旗袍之美。滾邊用來包裹旗袍的開衩、領口、袖扣、底邊等開口部位,一般選擇與旗袍底色相近的顏色。分辨旗袍工藝好壞,檢驗滾邊是必做的功課。除了外部滾邊還要翻看內襯滾邊是否均勻、細密。

手工縫制的滾邊有比較嚴格的規定,一般3.3釐米距離應縫11-12針,手感摸起來比較柔和,針腳多導致面料變硬,少則讓工藝看起來粗糙。

最普通的旗袍采用的是“一嵌一滾”式的滾邊;復雜一點就有“一嵌一鑲一滾”或“雙色兩嵌兩滾”等等;更為考究的則會把鑲、嵌、滾等技術重復搭配地用在滾邊上,制造出更加華美和精細的效果。

繡花 最常見的是京繡和蘇繡

旗袍染上或繡上山水畫、古詩詞、花鳥圖……這件衣服就更具有了一層靈魂,不僅僅是布料的一種柔和,驀然呈現出的是一種千年夢境一樣沉靜的美。繡是體現旗袍是否高質量的重要部分。我國不同地區的刺繡工藝各具特色,最為人所知的有京繡、蘇繡、湘繡、顧繡等。在旗袍繡花技術中,最常見到的是京繡和蘇繡。

剪裁 考量師傅手藝的一大標准

裁剪是旗袍制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采用胸盛腰盛裝袖、肩縫等西式工藝,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使旗袍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體現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