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剪紙:從技藝瀕危走向產業化發展

文化

導讀 圖為中國(本溪)剪紙文化產業集聚園區展示樓一角。司曉帥攝 中新網遼寧本溪10月30日電 (司曉帥)在寬敞的教室內,滿族剪紙大師王曉紅正在為她的30余名學生講授剪紙藝術。這是記者近日在遼寧省本溪市一個滿族剪紙培訓班見到的情景。 有著300多年滿族剪紙歷史的本溪市日前開辦剪紙技能培訓班,為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儲備人才。 作為滿族剪紙傳承人,深諳 ...

圖為中國(本溪)剪紙文化產業集聚園區展示樓一角。司曉帥攝

中新網遼寧本溪10月30日電 (司曉帥)在寬敞的教室內,滿族剪紙大師王曉紅正在為她的30余名學生講授剪紙藝術。這是記者近日在遼寧省本溪市一個滿族剪紙培訓班見到的情景。

有著300多年滿族剪紙歷史的本溪市日前開辦剪紙技能培訓班,為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儲備人才。

作為滿族剪紙傳承人,深諳民俗剪紙的王曉紅著有《紅樓夢》、《清明上河圖》等剪紙名作。然而十幾年前,她曾一度為技藝“傳承難”而憂心忡忡,“雖然歷經時代的發展,滿族剪紙沉澱在中國東北民間,但卻已很少有年輕人掌握這項技能,這項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到了瀕危的境地。”

王曉紅從2004年開辦“雍藝堂”剪紙培訓班,雖然為本溪滿族自治縣培養出了許多剪紙界的青年才俊,但高技藝卻無法帶來高收入,讓許多剪紙人才“改行換業”。

隨著滿族剪紙藝術於2010年作為中國剪紙的合並項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王曉紅的心裡才漸漸有了“底”,因為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區都在借此機會尋找滿族剪紙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她的家鄉遼寧本溪便在其中。

經過精心籌劃,以滿族剪紙創意、生產、展示、銷售、體驗為主體,兼具本溪地方手工藝品展示功能的創新、創業、創意型本溪剪紙文化產業集聚園區29日正式揭牌,該園區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授予“全國剪紙藝術培訓基地”和“中國剪紙藝術創意創作中心”稱號。

本溪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秀生介紹稱,目前已有來自中國河北、黑龍江、安徽以及遼寧當地的20多家企業和商戶率先入駐園區,包括胡裡程、劉桂芝、馬嬌在內的20余名滿族剪紙大師也慕名而來。

遼寧省本溪市剪紙協會會長劉桂芝感慨,政府承諾入駐園區三年免收一切規費,還在限額內免征增值稅,不僅為民間剪紙藝人減輕了經濟壓力,也給他們提供了環境更好的創作平台。

“發展剪紙產業投入不大,但經濟效益卻很好,而且能讓技藝得到傳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孫洪傑告訴記者,被譽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的河北省蔚縣僅一年就“剪”出了4億元人民幣的收益。

孫洪傑認為,滿族剪紙目前散落在東北各地民間,至今沒有形成一個集中的產業聚集區,而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立將把中國滿族剪紙各個門派吸收整合,產生中國特色的剪紙精品產業,並通過舉辦國際性的剪紙藝術節等活動提升滿族剪紙的品牌價值。(完)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