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靖邊波浪谷 親觸神秘的地理奇觀(圖)

遊記

導讀 波浪谷這種奇怪岩石的形成,有關記載是這麼說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數百萬年的風、水和時間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復雜層面,是由一億五千萬前侏羅紀就開始沉積的巨大沙丘組成。沙丘不斷地被一層層浸漬了地下水的紅沙所覆蓋,天長日久,水中的礦物質把沙凝結成了砂岩,形成了層疊狀的結構。 纖細的岩石紋路實際上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積的運動� ...

波浪谷這種奇怪岩石的形成,有關記載是這麼說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數百萬年的風、水和時間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復雜層面,是由一億五千萬前侏羅紀就開始沉積的巨大沙丘組成。沙丘不斷地被一層層浸漬了地下水的紅沙所覆蓋,天長日久,水中的礦物質把沙凝結成了砂岩,形成了層疊狀的結構。

纖細的岩石紋路實際上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積的運動過程。紋路的變化反映出每一層砂岩隨著沉積礦物質的含量不同而產生的顏色深淺差異。紅色主要是由鐵和錳的氧化而產生,這些顏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在交錯處和角落裡形成更加復雜與抽像的圖案。

波浪谷 作者:李建增

波浪谷,一切在流動的錯覺

許多關於波浪谷的介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北部朱紅懸崖的帕利亞峽谷(Paria)的一些岩石,上面有著像波浪一樣的紋路,所以這個地方被叫做"The wave",這種古老的沙丘隨著科羅拉多平原的上升,加上漫長的風蝕,水蝕,峽谷裡砂岩的層次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平滑的,雕塑感的砂岩和岩石上流暢的紋路創造了一種令人目眩的三維立體效果。

靖邊波浪谷雖然沒有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大,但在陝北這個黃土覆蓋的地方能有這樣的石頭景觀真是個奇跡了。靖邊"波浪谷"這一名稱是來這裡的攝影者給予的,它與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是有一定區別,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紅色之間夾有白色線條,紅白相間;而靖邊的波浪谷則以紅色為主。

所謂的波浪谷位於距靖邊縣東南22公裡處龍洲鄉的閆家寨子,俗稱閆寨子。清晨4點半我們從靖邊縣城出發,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到了龍洲。

從山上往下觀望,龍洲處於一個低窪地帶,遠處晨霧繚繞猶如大漠長煙,陝北明長城38營堡之一的龍洲古堡靜靜的躺在那裡,明長城從身邊穿過,一座水庫像鏡子一樣鑲嵌在旁邊,四周被群山環繞,就像一個巨大的聚寶盆。遠處的山頂上十幾個風力發電機在緩緩的轉動。

紅砂岩地貌 作者:何炳彥

原以為找這些隱藏在深山裡的紅石頭會費勁周折,等車到了龍洲才發現,精明的龍洲人早已把這些紅石頭作為宣傳龍洲的一張名片了,路邊豎起了高高的指示牌,上面清楚的寫著"波浪谷攝影創作基地"。去往波浪谷的路上遇到一些人在給土路上鋪磚,看到我們是去拍攝波浪谷的,非常友好的給我們讓出道,微笑著打招呼,並給我們指前方岔路口轉向。

車直接開到一塊巨大的紅色石頭跟前。太陽還未上山,但天已經大亮了,遠處天地間仍然是藍紫為主的冷色調。四周是黃土覆蓋的高原,和其他處並未有什麼區別,而眼前的山峁、溝壑卻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景觀。一塊巨大的石頭呈三角形狀把一個角插入紅土之中,另一面酷似一個人抬頭仰視的面部,後面拖著長長的頭發,就像這一片紅石頭的守護者,顯得非常突出。紅色石頭像泥石流一樣呈現出一種流水狀、一圈圈、一坨坨、一彎彎的向溝壑中湧去。這種石頭類似一種沙岩,風化脫離很嚴重。在上面行走,一不留神就會被附在表皮上的紅色細沙滑倒。

沿著溝邊的紅色石頭一直往下走,在寬闊之處看到很大的且平整的石壁,從上到下均為紅色,而且顏色基本一致。在狹窄之處,紅色石頭呈現出一種流水狀,就像紅色的泥漿一般紛湧彙聚,向溝底流淌。

紅砂岩地貌 作者:李建增

這種紅色的石頭在學術上被稱為"砒砂岩",成於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這是地球歷史中地質最活躍、生物最繁茂、動物最龐大的時代,每一代、每一紀,氣候、生物、地殼的風雲際會,都在砒砂岩的岩層中繪上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色彩:紅色的泥岩和碎屑岩。它是古海洋封閉為內陸盆地、大地上以蕨類植物為主時沉積而成;同是紅色的陸相紅泥岩,是氣候更趨干旱炎熱時,繼續沉積的巨厚岩層;砒砂岩區是自然界中風蝕與水蝕的過渡區,再加上重力侵蝕和人為侵蝕,各種侵蝕力不僅在空間上復合作用,而且在時間上交替影響,一年中每一季節都有較強的侵蝕現像。不斷的侵蝕"雕琢",使得砒砂岩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有的像流水、有的像雲朵、有的像陀螺,宛如一個極具特色的地質公園。

順著泥漿般紅石頭的流向我們向溝底慢慢走,沒有路,艱難異常。看到同行的影友在對岸高高的山頂拍攝,我慢慢向溝底走去,與其說是走,倒不如說是連溜帶滑。這裡根本沒有路,開始還能看到一點點泛白小徑是羊走出來的,到後來就看不到任何走過的蹤跡了。

溝底有一條小河,水不大四周卻都是泥濘的濕地。挽起褲子趟著泥濘向前一直走,淤泥很深,幾次陷入至大腿部。後面趕來的朋友看見旁邊沾滿泥水的鞋而不見我的人,還以為我陷入了泥潭。

深溝大壑 作者:空游無依

黃土高原上的實景畫

爬上山頂,閆家寨子旁邊有座古城遺址,透過門洞可以看到裡面種上了莊家。城牆上有幾孔窯洞,院子裡拴著的狗用警惕的眼睛注視著過往的行人,地上安置著電視接收器,這裡依然住著人家。

遠處飛出兩只大的鳥,腿很長,疑是天鵝或鶴之類。順著鳥飛出的地方繼續尋覓,鵝鶴全無。眼前一處寬闊地,有一處獨立的山體,光滑、四周峭壁,像一個大盆倒扣在那裡。獨立的山體高處崖壁上有六個石崖窯,有人生活過的痕跡。這是古時陝北一種防匪患的場所。閆寨子的老鄉告訴我山頂有一個小洞可通入崖窯,以前,若遇到匪患,先由一個人爬上山頂,從上面進入崖窯,封閉洞口,再從崖壁上放下繩索,其他人順著繩索進入崖窯。在冷兵器時期,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守方式。至於為什麼叫閆家寨子,當地人也說不具體,反正是匪、兵、民團都住過。

我們經過一位放羊人的指點來到在閆寨子溝對面的長嘴畔後,果然如他所說那樣,形狀好看多了。閆寨子那邊的山勢陡峭,不是峁就是溝的,紅色的石頭起伏疊加,形狀突兀。這裡地勢相對平緩,那些層層疊疊的石頭就像一大批鋪蓋在地面上侵染過後晾曬的紅色布匹,一層層、一卷卷、一盤盤在夕陽的渲染之下,異常的鮮紅;又似黃土中冒出的一股紅水緩慢的向低窪處流淌。

閆寨子古時防匪患的石崖窯 作者:李建增

沿著紅石頭的蹤跡一直走,眼前豁然開闊,一條貌似峽谷的河溝橫在前面。紅色石頭全部呈流水狀凝固在這裡,像一株株紅色的冰掛,又似一股股封凍的岩漿,與溝底一處處流淌細小的河水和遠處覆滿綠色植被山頂上轉動的風車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實景畫。

波浪谷上的原住民

離開時遇到在田裡鋤地的一家人,男的叫黃國林,今年59歲,他家就是從前面的長嘴畔搬過來的。據黃國林回憶,他小時候閆寨子上面還有窯洞,農業社時期把窯洞拆除種地了。

我問黃國林什麼時間開始有人來看紅石頭的。"哎,就這兩年,以前也曾有人來過,好像不見有什麼影響",他老婆接口說"爾格(現在)的人可能行了,說是把照下的像往網上一放,一哈(下)就把人哄來了"。我說:"那你們這裡干(干:語氣詞)熱鬧了嗎","哎",黃國林說,"熱鬧是熱鬧,好像跟我們沒(me)什嗎(什麼)影響。你看,每天都有人來照紅石頭,而且來的人是越來也多。可是了,太陽照曬,石頭照紅,山上的風車照轉,我們還要在地裡照干埃"

呵呵,大家一哄而笑。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