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秋雨》:一個老西安記憶中的“桃花源”

文化

導讀 用西安方言寫作的《春思秋雨》:“我寫這些散文是想告訴我和我的朋友們生命應該釋然和干淨。生命也只有釋然了、干淨了才有可能幸福”。 如果你喜歡顧長衛的《孔雀》,或者期待王全安演繹的《白鹿原》,你也會喜歡同為陝西人的李功名和他的《春思秋雨》。 在藝友萬鼎筆下:李功名“眼睛雖小,尖銳;鼻子不高,敏嗅;嘴薄不大,善辯”。“通史書,精歌賦。� ...

用西安方言寫作的《春思秋雨》:“我寫這些散文是想告訴我和我的朋友們生命應該釋然和干淨。生命也只有釋然了、干淨了才有可能幸福”。

如果你喜歡顧長衛的《孔雀》,或者期待王全安演繹的《白鹿原》,你也會喜歡同為陝西人的李功名和他的《春思秋雨》。

在藝友萬鼎筆下:李功名“眼睛雖小,尖銳;鼻子不高,敏嗅;嘴薄不大,善辯”。“通史書,精歌賦。好書道,善雜文。張揚率直,卻也直中有曲。重情達理,卻也嫉惡如仇。”

看過西安的兵馬俑後,如果想認識一個“地道的西安人”,李功名會是其中一個。

《春思秋雨》用西安方言寫作,記述了李功名兒時至今數十年身邊的人、熟悉的事。成書於西安市北郊桃花源山莊,在盛開的桃花林中“積厚數年而一氣呵成”。是一個老西安人記憶中的“桃花源”。藝友徐義生書序:“本土文化、百姓文化,濃郁鄉情潸然而下”。

全書五十五篇中,篇幅最多、用情最深的當屬記述親友的篇章。尤以記述母親一生的《媽》和母親去世的《除夕好冷》,其情之深,每讀落淚。李功名談及新寫的十幾篇散文:“幾乎每篇都是伴著淚的”。這“不只是因為年齡大了”。

讀《春思秋雨》能見《孔雀》的影子,《白鹿原》的厚重。“不經意就流露出極重的文化意味”。西安國學研究院院長李彬讀《春思秋雨》:“筆墨觸及細碎往事,如風行水面,紋理自成”。

“它適合在回望和凝視的時候靜靜的讀,讀出情感,讀出真味。”李彬說:“一個好的作家,絕對需要的是真誠。”讀《春思秋雨》能清晰地感受到李功名寫作時的真誠和用情。

《春思秋雨》是李功名給朋友們的“桃花源”。談及出書的原因:“我寫這些散文是想告訴我和我的朋友們生命應該釋然和干淨。生命也只有釋然了、干淨了才有可能幸福”。“功名是想借這本書用記憶回報生命”。陝西書法大家吳三大如此理解《春思秋雨》的出版。

在朋友的提意下,李功名用西安方言朗誦了《春思秋雨》的部分篇章,錄制成CD,連同書一起贈送朋友。

讀過書,也一定要聽CD。因為其中有一份已經少見的、只屬於老西安的韻味和厚重。要聽《除夕好冷》和《一件中式棉襖》,也要聽《夢》、《三年》、《這樣活挺好》。

《春思秋雨》是李功名寫給自己、寫給朋友的書。正式出版,但不公開發售。獲贈,是閱讀《春思秋雨》的唯一途徑。但這並不影響《春思秋雨》的傳閱,因《春思秋雨》拜訪李功名工作室的人也越來越多。

“朋友們喜歡讀,就會繼續寫下去”。李功名肯定的說。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