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珍稀魚類“最後庇護所”能否保住

生態

導讀當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終於收到來自農業部的回函時,總干事李波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前景終於有了一絲期盼。農業部的回復稱:對“自然之友”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依法已予受理。此前,本報3月25日報道,自然之友曾向農業部提出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的申報書》和《保護區調整部分的綜合考察報告的信息公開� ...

當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終於收到來自農業部的回函時,總干事李波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前景終於有了一絲期盼。

農業部的回復稱:對“自然之友”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依法已予受理。

此前,本報3月25日報道,自然之友曾向農業部提出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的申報書》和《保護區調整部分的綜合考察報告的信息公開申請》。但農業部認為“所申請信息屬過程性信息”,“不屬信息公開範圍”。

農業部的依據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的意見》,所以自然之友在對農業部提起行政復議的同時,也提請相關機關對該《意見》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李波今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最後認定《意見》是違法的,農業部以《意見》為依據做出的“信息不公開”的決定自然就站不住腳。農業部同時在回函中表示,暫停上述行政復議案的審理過程,等著對《意見》合法性審查有了結果後再進行。

其實,“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對農業部信息公開的“不依不饒”,是為保裝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所做的最後一搏。

長江流域魚類中特有種占全國總數的60%,特有魚類最為豐富的區域就在長江上游和金沙江的干支流。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報告,目前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水域已知有189種魚類。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魚類3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名錄魚類3種,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9種,列入省市保護魚類名錄15種。每年約有150億尾魚類的苗(卵)通過該保護區水域,是名副其實的長江魚類最後庇護所。

1997年,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成為保護珍稀特有魚類的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區。

然而,隨著水電開發版圖向上游金沙江江段推進,而且向家壩、溪洛渡兩個大型電站又位於該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衝區,2005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四川省申請,保護區由合江—雷波段下遷調整至重慶三峽庫區庫尾至宜賓向家壩壩下江段。

原國家環保總局提出:“調整方案按國務院的審批意見執行。在規劃修編與建設中應明確調整後的保護區內不得再進行水利水電開發活動。”

但話音落下不到3年,小南海、朱楊溪、石硼三個水電站又擬在保護區內興建,其中,光是小南海水電站總投資就高達330億元。

在2010年11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會議通過了重慶市關於調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範圍的申請。據國家環保部2011年第1號公告,將小南海電站大壩所在地及其鄰近的松溉溪至馬桑溪大橋22.5公裡的江段從保護區範圍中劃去,調整為“非保護區水域”,將小南海電站大壩以上的石門鎮至地維大橋73.3公裡江段的保護級別降低,由緩衝區調整為實驗區。擬建的小南海水電站壩址恰好位於此次調整為非保護區水域的江段。

李波表示,小南海電站修建後,石門鎮至地維大橋的原實驗區自然江段將成為水庫庫區,這一段保護區的保護功能也將名存實亡。

對自然保護區的調整,除民間環保組織外,眾多專家均抱反對意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多次直言不諱地表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下段即小南海江段是保護區內珍息特有魚類和三峽水庫的四大家魚等經濟魚類完成生活史過程,必須經過這裡上上下下的通道,我們稱之為‘生態通道’。這段生態通道是關系到上游保護區內珍稀特有魚類的生存和三峽水庫漁業資源增殖的至關重要的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無阻。不應當在這裡修建任何水利工程。這樣的生態通道也是修建魚道或其他任何過魚設施所不能取代的。”

環保部南京環科所的秦衛華等專家也指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約有72.5公裡江段將直接受到小南海工程的影響。該江段是保護區下游江段特有魚類最重要的產卵場及集中分布點。小南海水庫淹沒區將導致這7處產卵場徹底喪失功能。小南海工程的回水區域和壩址區域還阻隔了魚類在大壩上下游江段間的洄游和交流。洄游魚類將因此而受到巨大影響,甚至滅絕。

長江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鳙魚)因三峽大壩建成蓄水,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監測顯示,2004年—2006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與2003年蓄水前相比,驟減了90%。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毅說,由此可以看出,長江水生生物鏈中各個物種的資源狀況已全面衰退,表明整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發展趨勢令人擔憂。

精選文章: 生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