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邊,有個高山的國度,她就是尼泊爾。尼泊爾的國土面積不滿15萬平方公裡,2000多萬人口,卻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擁有8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她是探險家和徒步者的天堂。到過尼泊爾的人都知道,尼泊爾有三寶:紙燈籠、銀首飾和廓爾喀彎刀。

廓爾喀彎刀:全球最著名的12把軍刀之一
廓爾喀彎刀因其獨特的造型和凶猛的風格而著稱,被稱為尼泊爾的國刀,由驍勇善戰的廓爾喀士兵攜帶走遍全世界而聲名遠播,去尼泊爾的人都要買幾把作為紀念。

美特種兵武器的靈感來源
對於軍事愛好者來說,提起廓爾喀彎刀,幾乎無人不知,它可是世界著名的十二軍刀之一。廓爾喀彎刀造型與眾不同,全長45至50釐米,刃厚近1釐 米,刀身前寬後窄,刀頭向下彎曲,整體呈圓弧形,刀柄為魚尾形狀,整個看起來很像一條狗腿。而美國最近生產的一種俗稱“狗腿”的特種兵用刀,據說其靈感就 來自這種刀。廓爾喀彎刀頭重腳輕,背厚刃薄,劈砍時力量集中在刀刃的前部,因而既有刀的快捷,又有斧子的厚重,很適合肉搏砍殺和在叢林中開路。據說,一個 尼泊爾成年男子可以用其一刀將牛頭砍下。
尼泊爾的每把廓爾喀彎刀都是純手工打制,因而都是獨一無二的。皇家使用的廓爾喀彎刀往往外表鑲金嵌銀,但已失去實戰的功用,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像征。

高山之鷹的利爪
廓爾喀彎刀本名叫“庫克銳”,原本是尼泊爾山民手中的生產工具,人們之所以將其叫做“廓爾喀彎刀”,是因為它是尼泊爾的廓爾喀士兵隨身必備的武器。
廓爾喀彎刀揚名是在1814年,英國派出3萬大軍遠征尼泊爾,1.2萬名廓爾喀士兵迎戰。這支主要由山民組成的軍隊,用彎刀和土槍把裝備精良的
英軍打得落花流水。後來,英國與尼泊爾簽訂條約,享有招募廓爾喀士兵的特權。從此,英軍就在平均身高1.6米、佩帶彎刀的尼泊爾男子中招募新兵。目前,仍
有數千名廓爾喀士兵在英軍中服役。廓爾喀士兵的信條是“與其懦弱地活著,不如就此死去”,因而在戰場上的表現驍勇異常。當子彈打光後,廓爾喀士兵就會拔出
彎刀,與敵人殊死搏殺,廓爾喀彎刀在他們手中成為令人生畏的武器,人與刀已經合二為一,儼然是他們手臂的延伸,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山之鷹的利爪”。

看到彎刀就像看到家鄉
尼泊爾人十分鐘愛自己的國刀,他們說廓爾喀彎刀的形狀跟尼泊爾的版圖相似,無論走到哪裡,看到廓爾喀彎刀就好像看到了家鄉。如今,不僅士兵,尼泊爾的軍警、保安、門衛都會佩帶一把廓爾喀彎刀,他們把刀看成是男子漢的像征。
此外,廓爾喀彎刀還成了尼泊爾最熱賣的旅游紀念品,來尼泊爾旅游的人都喜歡買上幾把,大大小小的廓爾喀彎刀加工廠也應運而生。

漫游天下:尼泊爾紙燈籠不怕折
加德滿都塔米爾街是尼泊爾最負盛名的旅游一條街,這裡不但有琳琅滿目的特色工藝品出售,而且以其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游 客。每到華燈初上的時候,尋求浪漫安逸生活的人們往往來此留連忘返。在那些充滿尼泊爾風情的路邊小店裡懸掛著的獨具特色的紙燈籠,為這溫馨的加都之夜增添 了不少嫵媚迷離的色彩。
懸掛尼泊爾特有的紙燈籠是當地商家用來招徠顧客的一種手段。在加德滿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專門出售這種紙燈籠的紙工藝品店,而那些經營羊絨披 肩、首飾、廓爾喀刀的小店以及各種尼泊爾小吃店、小餐館也喜歡懸掛這種紙燈籠。無論是平常還是節日,店家都會在門前或者廳堂裡懸掛起一串串五彩繽紛的紙燈 籠,刻意營造出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氛,恍乎間讓人好像覺得來到日本的某個小城鎮一樣。據了解,尼泊爾的這種紙燈籠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幾乎和尼泊爾的造紙歷 史一樣長。
尼泊爾紙燈籠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制作材料。它使用的是一種尼泊爾出產的手工紙。制造這種手工紙的材料來自喜馬拉雅山上一種叫“查克達”的獨特喬 木,它的材質特殊又耐久,遇水可陰干再使用,更不會因時間久而生蟲,有天然防蟲的特質,非常環保,也可再生利用,完全不用化學物質。
這種手工紙通常都是由尼泊爾農村的家庭婦女制作。她們在家庭手工作坊裡,由幾名家庭成員合作來完成。這已經成為尼泊爾的一種傳統。因此,這種紙 有一個專用名稱,叫做“女子手工紙”(LadyHandmadePaper)。從手工紙的制作到染色,從樹皮刮下纖維,由人工抄出一張張的紙,再放在一塊 塊平板上晾干,全部由婦女分工完成,雖是相同反復的動作,但每個環節都不可少。在這裡可以看見最原始的天然染色,尼泊爾婦女采集各種顏色的花瓣作為染劑, 放入水中煮出顏色,再將紙放入有染劑的桶子中,將一張張攤開在平板上晾干,就是一張染色的手工紙。
制作燈籠的紙張裡還要加入一種當地出產的樹葉。這種樹葉經過特殊加工處理後富有韌性,在紙張折疊的時候不會發脆折斷,葉脈紋路清晰,成為一種天
然的美麗圖案,制成燈籠以後在燈光的映襯下非常好看。樹葉本身還具有防腐防蟲的功能,在做成燈籠的蒙皮以後,由於受燈光烘烤加熱會發出淡淡的清香味。

紙燈籠的制作工藝比較簡單,主要是用金屬絲纏繞在竹蔑上制成骨架,再把這種特殊的手工紙粘糊在表面上,裡面安上油燈或者蠟燭的支座即可(這種燈 籠一般不使用電燈照明)。燈籠的結構簡單,因而重量很輕。燈籠表面有手工繪制的特色圖案,有的下面還綴有彩色的穗子。燈籠的形狀各異,有的是圓形或橢圓 形,有的呈五角星形,有的是圓桶形或南瓜形,也有的是長方形或寶塔形。大的可長達3-4米,可以像蜈蚣一樣伸縮,小的只有十幾公分,比拳頭大不了多少。燈 籠的顏色多以紅色、桔紅色為主,還有一些是白色、淡黃色或者天藍色的。
精選手工紙制成的燈籠表面摸起來有一種絲綢般的柔滑感覺,從裡面透出的燈光朦朧淡雅,偶爾還會飄出淡淡的香氣,讓人感受到尼泊爾古老文化的魅 力,難怪到加德滿都旅游的外國客人都會買上一兩件作為禮品送人。為了方便游客攜帶,這種紙燈籠都可以折疊,包裝後放在旅行箱裡一點都不占地方。
尼泊爾人喜歡過節是人所共知的,尤其喜歡在節日懸掛各種彩燈。每年10月份前後是尼泊爾的燈節,又叫“迪哈爾節”(TiharJatra),是
僅次於德賽節的一個重要節日。每逢節日,加德滿都的老百姓都要張燈結彩。這種紙燈籠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此時,塔米爾街兩側的店鋪更是燈火通明,懸掛的燈籠
一串串連接起來,像舞動的長龍一樣延伸過去,景像蔚為壯觀。登高遠眺,加德滿都全城變得格外亮麗動人,萬家燈火,晶瑩閃爍,好像天上的點點繁星撒落人間,
與地上的燈河融為一體,召喚著天外的仙子欣賞這美麗的瞬間。

尼泊爾銀首飾:注重細節雕飾 粗獷不失細膩
尼泊爾銀飾的風格與藏銀相類似,一樣走的是粗獷路線,沒有苗家銀飾那樣的細膩與明亮,也同樣會鑲嵌各類寶石、天然水晶,最常見的有歐泊石、月亮石、太陽石、石榴石、星光石、綠松石、紫水晶、珊瑚石等。

尼泊爾銀飾要比藏銀在工藝上又細膩些,它從古老尼泊爾文化中汲取靈感,講究飾品的色彩、圖案,更加注重銀飾輪廓的整體設計感,細節部分的雕刻、浮雕裝飾都有著粗獷中的細膩感。在很大程度上,尼泊爾的首飾與印度、巴基斯坦飾品屬於同一分類,也成了都市人飾品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