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賽蘭德的獅子

生活在非洲絕大多數地區的獅子均面臨生存威脅,其中最威脅程度最大的地區當屬肯尼亞的馬賽蘭德,也就是圖片中這頭雄獅的棲息地。馬賽蘭德的獅子數量已不到150頭,面臨巨大的滅絕威脅。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馬賽牧民以獅子襲擊牲畜為由,大量獵殺獅子並深以為傲。2. 母獅和幼獅

3頭母獅和2頭幼獅在博茨瓦納的奧卡萬戈三角洲的草地上休息。母獅仍舊保持著群居的生活方式,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它們經常要與雄獅爆發戰爭。在搶占其它雄獅領地之後,勝利者會處死戰敗者的幼仔。3.年輕的雄獅

兩頭年輕的雄獅趴在奧卡萬戈三角洲的草地上。獅群可能在一頭雄獅的領導下或者以7頭雄獅合作的方式捍衛它們的領地。4.伸懶腰的母獅

奧卡萬戈三角洲的一頭母獅正在伸懶腰,其它同伴則懶洋洋地趴在附近。獅群通常由2至18頭母獅以及一些幼仔組成,彼此之間相互照顧。5.成年雄獅

一頭成年雄獅穿過奧卡萬戈三角洲的草地。生物學家認為,雄獅之所以進化出令人印像深刻的鬃毛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能夠在搏鬥中為頸部提供保護。6.虎貓

虎貓的體型大約是普通家貓的兩倍。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叢林活動時,布滿斑紋和斑點的毛皮成為一種極好的偽裝。7.山獅

山獅並不喜歡與其它動物共享它們的領地。對於可能的入侵者,它們一直保持高度警惕。8.孟加拉母虎與幼虎

一只孟加拉母虎和它的孩子正在高高的草叢中休息。在有能力尋找自己的領地之前,幼虎會和母親一起生活2到3年時間。9.獵豹

獵豹擁有敏銳的視覺和驚人的速度,是令其它動物聞風喪膽的獵殺高手。10.美洲豹

美洲豹也被稱之為美洲虎,是南美洲體型最大的大型貓科動物。美洲豹曾廣泛分布於美洲地區,但現在只能在一些偏遠地區發現它們的蹤影。11.雲豹

雲豹介乎小型貓科動物(咕嚕咕嚕叫)和大型貓科動物(吼叫)之間,東南亞的熱帶森林是它們的家。12.雄獅領地巡視

雄獅勇猛地保護所在獅群或者它們的家人。它們會在一個廣闊的領地巡視,面積通常在100平方英裡(約合260平方公裡)左右。13.亞洲獅

全世界的亞洲獅數量當前只有200只左右。印度的基爾森林曾經是皇室財產,現在已成為這種獅子亞種最後的家園。14.山貓

山貓英文名為“Bobcat”,這個名字源於其極短的尾巴(“Bob”在英文中有剪短的意思)。山貓的耳朵與它們的貓科親戚猞猁類似。15.猞猁

猞猁以其耳尖的一簇黑毛及厚厚的毛皮著稱動物世界。16.雪豹

雪豹的故鄉位於中亞山脈地區,由於野外數量只有6000只左右,現在已經很難看到。由於美麗而溫暖的毛皮以及可以用作中藥的器官,雪豹成為非法狩獵者捕殺的對像。17.母獵豹與幼仔

母獵豹通常會生下3個幼仔,所有幼仔均要與母親共同生活一年半到兩年時間,而後才鼓起勇氣獨立謀生。在與幼仔交流時,母獵豹也會發出類似家貓的咕嚕聲。18.西伯利亞虎

西伯利亞虎在現存的三種老虎中,西伯利亞虎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雖然野生西伯利亞虎只有400至500只,但這一種群的數量相對比較穩定。借助於保護計劃,一些圈養條件下出生的西伯利亞虎被放歸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