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1朋友十分肯定。“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由於羅斯福的拒絕委婉含蓄,並且富有幽默感,不僅堅持了保密的原則,而且避免了尷尬的局面。
保密工作有多重要?歷史上哪些人口無遮攔,又有哪些人守口如瓶?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些故事。
喜鵲嘴
古代經常將泄露國家機密稱為“漏泄省中語”或“漏泄禁中語”,雖然有制度約束,但故意或無意泄密的行為在歷代都大有人在。
唐德 ...
幽深墓道,處處驚魂;倒鬥摸金,步步危機。盜墓小說的方興未艾使人們對這一古老而神秘的行當充滿了好奇。歷史上有哪些驚心動魄的盜墓事件?盜墓賊是怎樣一些人?盜墓的手法又有哪些?除了民間的盜墓行為,帝王將相竟然也做盜墓的勾當,動機卻各有不同……
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邀請盜墓史研究學者倪方六為大家講述真實的盜墓故事,揭開盜墓手法的神秘面紗,解析盜墓行為背後的動因。
龜山漢墓的墓主和劉武是本家。這個墓整個把徐州的龜山鑿空,形成了墓穴,和劉武的墓結構基本上差不多。墓道也是用巨型的條石封堵死的。後來考古工作人員發現,每一塊巨型石條 ...
做官是學問,規矩繁多,責任重大。
誰會想到在漢朝時候做官和現在的公務員一樣,實行的是五天工作日。
古人把休假叫“休沐”。《史記》中說,“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古代官員一旦進了公堂,一連五日不得擅自離開,因此,有在長安做事的官員,從家騎馬出發,到長安到郊區,把馬寄養在朋友家裡,當班五日後,再取馬回家。好像現在的郊區居住,把私家車存放在某某停車場的上班一族。到了衙門官府的五天裡,不得從事私事。五天的工作完了,才能外出訪客見友游玩。如果在工作日生病,不得不休息,要頂替一個休息日,有身體確實不好的,便終年不得休息,官做不成了,被迫告老還鄉 ...
今天的南朝鮮,在古代與中國有長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更與明、清兩朝都建立了藩屬關系,使節往來頻繁。出使明、清的朝鮮使臣,“在每年的幾乎同一時期,經過幾乎相同的路程,住在北京同樣的館舍,參加同樣的儀式,進行幾乎相同的北京觀光”,但相同的行程在朝鮮人眼中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明朝的中國是華夏之國,在壬辰倭亂時,不惜人力、物力、財力救朝鮮於危亡,對朝鮮有再造之恩,因此出使明是榮耀的“男兒事業”;而滿人建立的後金(清)則是蠻夷之邦,不斷騷擾威脅朝鮮,又有兩次軍事進攻,二者有不共戴天之仇,出使清就成為不得不奉行的君命。朝鮮 ...
明代宗朱祁鈺就編了一本《歷代君鑒》做教材。這書實際上是由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探花、修撰官林文等臣僚於景泰四年(1453年)預修而成,代宗皇帝應該是個招標人和驗收者的角色,只不過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最後署名權也歸了他而已。在職的皇帝編本當皇帝的教材給自己看,似乎有些奇怪——雖然按活到老,學到老的俗語來類推,皇帝當到駕崩,學到駕崩也說得通。不過說起來,這位代宗皇帝確實有點特殊。明代宗朱祁鈺,就是任用於謙保衛北京,經歷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的當事人。他是宣宗皇帝第二子,宣宗死後,他的大哥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他也被封為郕王。按通俗的說法,朱祁 ...
繼曾國藩之後,2009年第20期《南方人物周刊》刊出《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還原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李中堂”,令人百感交集,有些話不吐不快。我在鄉村破廟裡上小學四年級時,正值“文革”末期,眼鏡片比漿糊瓶底厚的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說,晚清有個大賣國賊李鴻章,外號叫“李混賬”,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我和小朋友們都恨上了李老漢。1988年,我在西北大學讀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科書歷數李鴻章的“賣國”史,當時,我很納悶,慈禧太後是當家人,同光二帝是名譽“一把手”,下邊還有鹹豐皇帝的親弟弟六王爺、七王爺,李鴻章最多是分管外交外事外資朝政的“五把手”,如果按爵位排序,前 ...
沈萬三是著名的“平民財神”,從明代中葉起就上了年畫。財神爺的故事數不勝數,而且故事裡多半有朱元璋當對立面。老百姓的口頭傳統,寄托著發家致富的夢想,編排起皇帝來也一點不含糊。白衣天子沈萬三金陵城原有十三城門,南門叫作聚寶門,據說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築的。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國庫空虛,就讓沈萬三資築東南諸城,結果沈萬三好大喜功,皇帝的西北城還沒築好,沈萬三的東南城就提前竣工了,搞得朱元璋很郁悶。明末《雲焦館紀談》說得很具體,朱元璋和沈萬三約好同時開工,結果被沈萬三搶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慶功會上舉著酒杯對他說:“古有白衣天子一說,號稱素封 ...
文/王子今(北師大歷史系教授)閱兵,有非常久遠的歷史。在中國古代軍事史、禮儀史和政治制度史上,這種儀式都以規模的宏大雄壯,形式的威武莊嚴,留下了記憶。這種歷史文化現像的相關信息,又可以引發多方面的思考。1據說由孔子編纂的魯國史《春秋》中,已經可以看到關於閱兵的記錄:魯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秋八月壬午,大閱。”《左傳·桓公六年》寫道:“秋,大閱,簡車馬也。”《公羊傳·桓公六年》說:“‘秋八月壬午,大閱。’‘大閱’者何?簡車徒也。”漢代學者何休的解釋是:“大簡閱兵車,使可任用而習之。”“大閱”,可以理解為對軍隊的士兵和戰車等主要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