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城應本著以搬為主的原則重新選址新建,務必避開當前所處的構造斷裂帶,以免因斷裂帶發震造成再次的危害。”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黃潤秋日前在青川縣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建議是5月24日~25日黃潤秋對青川縣城、廣元市區進行實地調查後向記者提出的,記者隨同黃潤秋教授一行參與了調查。就青川所處的斷裂帶,黃潤秋表示,與主震映秀—北川斷裂帶不同,青川縣城位於平武—青川斷裂帶上端,是另一條區域性斷裂帶。由於主震帶震級高、能量大,帶動了平武—青川斷裂帶一定範圍的活動,給青川縣城造成破壞。黃潤秋認為,青 ...
“網友怎麼罵我們都不過分,我研究了一輩子臨震預報,還是沒有多大進展。”5月19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錢書清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中國地震預報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但要想准確預報地震,“我敢說最近10年是不可能了”。北京信息產業協會秘書長徐祖哲則表示,指責中國地震局不能預報汶川地震是“板子沒有打到點子上”,預報地震確實太難,但中國地震局在科研方法、工作布局和與相關部門的協作方面,是存在缺陷的,這是汶川地震後應該吸取的教訓。難處:臨震預報非常復雜汶川地震發生以來,不少網民指責中國地震局未能准確預報地震。為此,錢書清說,她感到非常愧疚。 ...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8級地震,目前(至5月23日)已造成55239人遇難 24949人失蹤。由於這次地震震級大,烈度高,余震次數多且震級大,破壞性相當大。再加上地震界反復強調地震的不可預報性,以至於很多人擔心自己住的地方是否也會發生地震,也會發生如此破壞性的強震。
其實,人們說地震不可預報,主要是指地震發生的准確地點和准確時間無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報,但哪些地方會發生地震,哪此地方不會發生地震,人類還是知道得相當清楚的。地震並不是隨便發生,特別是大震的發生,是相當有規律的。世界上相當多的國家或地方都不會發生地震,真正發生地震的國家和地方是相當 ...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震學家露西爾·瓊斯日前在專訪時說,地震短期臨震預報仍是世界性難題,精確預測地震的震級和時間目前還無法做到。
精確預測地震震級和時間尚難做到
對地震的精確預測,不僅要預報出准確的時間和地點,還應該預測出震級。瓊斯認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科學界普遍認為,有地震必有斷層,有斷層必有地震。因此斷層的空間分布屬於地震預測領域極為重要的信息。目前人類對於斷層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瓊斯說,與大地震相比,地質斷層會頻繁發生一些沒有大礙的小地震。因此,這就又對地震預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預測時間,還須預測震級 ...
近日,美國《國家地理》刊文稱,在2007年7月中期的《地殼》(Tectonics)雜志中,歐洲、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們通過仔細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地殼撞擊的能量在四川省汶川縣積累,並將以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科學家已明確表示出這些活躍斷層的潛力,但被鎖進了一份學術期刊”。
美國《國家地理》刊文所提及的《地殼》雜志中的文章,只是做了地質災害風險方面的分析,其結論是北川附近某些斷層是活躍斷層,有導致嚴重地震災害的潛在風險,而不是一次地震預報。
實際上,四川省地震局的周榮軍研究員是該文的作者之一,他介紹說,本文所給出的只是背景性信息,其危險時間尺度可 ...
針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根據一篇發表在2007年7月17日《構造》雜志上的文章,斷章取義指責中國政府漠視科學家研究成果而導致汶川地震中生命遭受重大損失的說法,發表論文的中方科學家5月22日回應說,論文只就地質災害風險方面進行了分析,並非是一次地震預報,“發生地震的斷層的確是活躍地層,但何時會地震我們無從知曉,這個時間跨度可能數十甚至上百年。”
據四川新聞網記者調查獲悉,所謂《地殼》雜志其實是國際著名地質構造學專業刊物《構造》的誤譯。而這篇題為《青藏高原東緣北川和彭灌斷裂活動構造》的學術論文,作者包括瑞士蘇黎士大學的阿裡克斯鄧斯摩、美國孟菲斯 ...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東部龍門山構造帶汶川附近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不僅在震中區附近造成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在四川省和鄰近省市大範圍造成破壞,其影響更是波及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乃至境外,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大陸發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
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衝推覆構造帶上。該構造帶是青藏高原內部巴顏喀喇地塊和中國東部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歷史,具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和構造。晚新生代的構造變形主要集中在灌縣-江油斷裂(前山斷裂)、映秀-北川斷裂(中央斷裂)和汶川-茂縣(後山斷裂)及其相關褶皺之上,這次8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