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

自然地理

導讀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 ...

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航遙中心、環境監測院、地科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的專家根據各自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汶川地震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第一,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衝運動。第二,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第三,擠壓型逆衝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余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汶川地震是淺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