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發論文稱物種滅絕率估計過高

自然地理

導讀中新社廣州5月19日電 (楊薇 王麗霞)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芳良教授在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證明,目前提出的物種滅絕率估計過高,真實速率約是過去發表的滅絕速率除以2.5。同時何芳良表示,生態破壞依然嚴峻,解決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的物種滅絕仍是“燃眉之急”。這篇論文名為《種-面積曲線總是過高估計由生境喪失導致的物種滅絕速率》,由何芳 ...

中新社廣州5月19日電 (楊薇 王麗霞)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芳良教授在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證明,目前提出的物種滅絕率估計過高,真實速率約是過去發表的滅絕速率除以2.5。同時何芳良表示,生態破壞依然嚴峻,解決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的物種滅絕仍是“燃眉之急”。

這篇論文名為《種-面積曲線總是過高估計由生境喪失導致的物種滅絕速率》,由何芳良和加拿大生態學家史蒂芬•胡伯爾花了8年時間走訪美國、巴拿馬、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後完成,何芳良是第一作者。

《自然》雜志表示,其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現代科學家已得出的結論,是整個學科領域的最新突破。據悉,這也是中大校史上首篇在《自然》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校方透露,17日晚間11時許,《自然》為何芳良召開全球記者電話視頻采訪會,公布這一重大研究成果。

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生態學界的多位知名科學家作出推測:每年有10到100種生物消失,在不久的未來,這一數字將提高到1000甚至1萬種,有科學家還預言在2000年地球物種將消失一半,第六次大滅絕即將到來。

這些科學家采用的是目前廣泛使用的“種-面積曲線反推法”。但何芳良研究發現這一方法估算出的物種滅絕速率過高,造成誤差的重要原因是缺少直接測量物種滅絕速率的方法和可靠的評估數據。

以前國際上為解釋這種高滅絕速率,1994年一位權威科學家曾提出“滅絕債務”概念,即被破壞過的物種,盡管尚未滅絕,但已是“行屍走肉”,注定要滅絕,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最終,何芳良證明出“種-面積曲線反推法”和“滅絕債務”毫無關系。他們通過建立新的數學模型證明該反推法過高估計物種滅絕速率達160%。

何芳良認為,就算目前物種滅絕的速率比之前有所降低,但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投入,實際上生態環境破壞仍是物種滅絕的最主要因素,當前生物滅絕速度依然超過正常水平,對物種保護迫在眉睫。(完)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