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

景點

導讀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裡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 ...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裡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雁門關的歷史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余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裡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余裡,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裡,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裡,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 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收。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常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其後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裡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於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並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裡,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常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正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後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櫻當時,正值秋天,氣候酷熱,慈禧、光緒和王公隨從顛沛至此,飢渴難忍,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後又匆匆出發了。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借以抒發一個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頹敗情懷。這與李牧、楊業等抗戰英雄恰成顯照的對比。

辛亥革命以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1937年9月,我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在太和嶺的山洞裡,周恩來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揭示了抗戰必勝的歷史趨勢。還為閻錫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和一份在淪陷區成立“戰場動員委員會”的條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余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繼而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這一曲抗戰凱歌極大地鼓添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下的軍隊是抗戰的模範。

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在這裡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2001年6月25日,雁門關作為明朝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