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的銀庫被盜大案

歷史

導讀國之鼴鼠,監守自盜:詩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道光二十三年,道光帝已62歲高齡。多年勞心操持,使他蒼老得異常快,此時他疲憊至極,寢食難安。他大概知道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岌岌可危。鴉片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沿海各地復歸平靜,但舉目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亂麻一團。此時,道光帝面臨的最大內憂來自財政方面,嚴峻的經濟形勢就像一座大山 ...

國之鼴鼠,監守自盜:詩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道光二十三年,道光帝已62歲高齡。多年勞心操持,使他蒼老得異常快,此時他疲憊至極,寢食難安。他大概知道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岌岌可危。鴉片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沿海各地復歸平靜,但舉目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亂麻一團。

此時,道光帝面臨的最大內憂來自財政方面,嚴峻的經濟形勢就像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持續兩年之久的鴉片戰爭用盡了3000萬兩白銀,戰後賠款對大清的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諺語說,屋漏偏逢連陰雨,真是如此。就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同時,黃河連年決口,堵決口,救災民,兩千三百多萬兩白銀又打了水漂。

總之,這兩三年間,用於戰爭、賠款、治河的支出合計將近七千萬兩白銀,而當時國家每年的總收入僅有四千多萬兩。銀子花得像流水似的,道光帝,這個以節儉聞名遐邇的皇帝,心疼得要命埃但是沒辦法,咬牙跺腳也得花。當時戶部銀庫存銀僅一千萬兩多一點兒,這已經是大清開國以來的最低值了。無論如何,這點兒錢不能再動了,如若再用,就突破道光帝的心理防線了,這麼大個國家,總得留點兒備用金吧。

然而,道光皇帝做夢也沒想到,國庫是空的,一千萬兩存銀僅僅是賬面數字!真不知真相大白於天下之時,貴為一國之君的道光又將如何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呢?

道光二十三年(公歷1843年)初,戶部銀庫的庫兵張誠保的侄兒捐了個官(買官,美其名曰捐官,把錢捐給國家,國家給個官銜。)錢捐到了戶部,叔叔張誠保負責過秤收錢,最後錢沒收,但是開了收據。這事兒瞞上不瞞下,由於牽涉到復雜的人事關系和利益分配,結果被捅了出去。於是,黑幕越揭越大,最終揭發出戶部銀庫巨大的黑幕來。史稱“(道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復蔽,達於天庭。”

道光帝聞訊後驚駭不已,迅速命刑部尚書前去查驗,這一查非同小可,發現賬面上的數字與實際庫存銀兩相差925.2萬兩之多。本以為國家還有一千萬的國庫余存,一查驗就成了泡影,可以說是一貧如洗。

眾所周知,道光皇帝是個節儉得出了格的主兒,大臣到北京述職,趕上吃飯時間,都舍不得留大臣吃頓飯,這回一下子丟了925萬兩白銀,可以想見節儉得近乎吝嗇的道光帝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三月二十六(公歷4月25日),道光帝痛責諸臣說:“竟虧空銀至九百二十五萬二千余兩之多,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歷次管庫及歷次派出查庫王大臣,皆系親信大員,亦復相率因循,毫無覺察,並無一人能發其奸,甚負委任,不知諸王大臣有愧於心否!朕自咎無知人之明1同時,他指示刑部、吏部、步軍統領衙門迅即介入調查,一查到底。

黑幕解開。大批庫兵被抓下獄,大批官員被停職審查,刑部官員忙得不分晝夜。經初步研究,刑偵專家得出了一致的意見:925萬兩白銀非一人所偷,也非短期作案;至於案犯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銀庫的庫兵。

這不是廢話嗎!925萬兩白銀要是用現代載重四噸的中型卡車運,能裝滿一百車,一個人敢從戒備森嚴的銀庫運走如此多銀子嗎?就是能偷走,他往哪兒藏?至於說庫兵是嫌疑人,也不是有價值的觀點,因為除了庫兵,誰也接觸不到銀子。

這麼多銀子放在哪裡?又是怎麼被偷出去的呢?

當時,北京共有十個大庫,有裝糧的、裝錢的,還有裝布匹綢緞的。其中裝錢的共有三庫:

第一個是紫禁城內庫。此庫存白銀120萬兩,是給皇帝備用的“過河錢”,就是皇帝走投無路時用來流亡的路費,到目前為止還沒用過,而且都是50兩一個的大銀錠,不易被盜,所以封條一封,上級官員基本不查庫;

第二個是內務府銀庫。雖名曰銀庫,但不藏銀,專藏金玉珠寶,庫房不大,管理也很方便。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