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人講禮貌致更多人死於泰坦尼克號事故

救生艇裝載著危急的乘客脫離危險

救生艇裝載著危急的乘客脫離危險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人總是以自己較美國人更懂禮貌而自豪,但就是這種講禮貌的行為在生死攸關時卻是致命性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英國皇家郵船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沉沒時,英國人因講禮貌而比美國人死得更多。因此,在這一點上,他們認為英國人的這種禮貌行為應該受到責備。研究人員分析乘客數據表明,在營救時只有20條救生艇,但要救的人多達2223個。英國在一個地方排隊上救生艇,而其它國家的人就沒有這麼講禮貌,因此,英國人沒能擠到前面,導致其死亡人數多於其它國家的人。相反,美國人似乎樂於爭先恐後,搶先到達了安全地帶,因此死亡的人數相對較少。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布魯諾·弗雷說:“當時美國人不太文明,而英國人卻很紳士,更加懂得社會規範,他們很可能在排隊等候輪流登上救生艇,而美國人不是,紛紛往前擠,以早點脫離危險。”他還表示,大多數美國人生活在遠離海洋的地方,相對英國人來說,他們不太熟悉航海上的禮儀,比如女士和孩子優先的規矩。瑞士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用1年多的時間,分析了泰坦尼克號上乘客和員工的數據,發現了影響這些人的生存機會的各種因素。他們發現此船上的英國人多達53%,但在706名幸存者中,英國人幸存的比例比期望的校而此船上的美國人只有15%,可他們比英國人幸存的機會多15%。另外,愛爾蘭人和瑞典人的遭遇也比英國人好一些。弗雷說:“我們本想英國人應該更能幸存下來,畢竟此船是英國人制造的,運營公司和船員也是英國人。我們認為,如果乘客和船員是親戚朋友,他們應該更能登上救生艇。可結果是,相對所有其它國家的人來說,英國人幸存的機會反而低了11%。這是英國人在危難時刻仍舊堅持其禮貌所造成的。”參與這一研究的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的大衛·薩維奇說:“總之,此研究結果表明社會規範和利他主義大有關系。”此研究還提示,女士和孩子獲得了更大的幸存機會,這一點不令人驚訝。結果表明,女人較男人的幸存機會高54%,而15歲以下的孩子較50歲以上的人的幸存機會高32%。另外,頭等艙乘客的鋪位靠近救生艇,其幸存機會較三等艙乘客高45%。泰坦尼克號(Titanic)是奧林匹克級郵輪的第二艘郵船,20世紀初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制造的一艘巨大豪華客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客輪,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船”或是“夢幻之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途經法國瑟堡—奧克特維爾(Cherbourg—Octeville)以及愛爾蘭昆士敦,計劃的目的地為美國紐約,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4月14日晚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兩小時四十分鐘後,4月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17人葬身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海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