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揭秘“東方紅一號”

歷史

導讀 “我不是學文學的,找不到最適合的詞語來表達心中最真切的感受,但要說自豪的事,我會說,當我們用自己研制的運載火箭發射國外的衛星,這樣的自豪,足以讓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索我的事業,因為你看到了祖國的強大,而更慶幸的是,我也是參與、見證它實現的一分子。” ——孫家棟 2007年10月24日,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繞月飛行的那一刻,一名白發蒼蒼的老者悄� ...

“我不是學文學的,找不到最適合的詞語來表達心中最真切的感受,但要說自豪的事,我會說,當我們用自己研制的運載火箭發射國外的衛星,這樣的自豪,足以讓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索我的事業,因為你看到了祖國的強大,而更慶幸的是,我也是參與、見證它實現的一分子。” ——孫家棟

2007年10月24日,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繞月飛行的那一刻,一名白發蒼蒼的老者悄悄走出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歡呼的人群,在一個角落輕輕地擦著眼淚。這位老者,就是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資深航天專家、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最高獎獲得者孫家棟。昨日,這位造了一輩子“星”、已是81歲高齡的老者,應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邀請來到成都,與年輕一輩的航天人共同分享激情燃燒的歲月。

“東方紅一號”升空 他們實現“聽得到”

孫老的傳奇人生,與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有著密切相連: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像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他擔任工程總師……在我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老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孫老也由此成為公認的中國“衛星之父”,見證了中國航天全過程。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昨日,孫老回憶:“每當聽到《東方紅》,就特別激動。”孫老不僅參與了“東方紅一號”的研發,而且他和一批老航天人還在“東方紅一號”的“身體”裡裝置了一套《東方紅》的樂音裝置。當這顆在我國歷史上占據第一位置的人造衛星升空後,從太空傳回的《東方紅》旋律響徹全球。

孫老說,1965年,國家確定了衛星要“上得去、抓得注聽得到、看得見”的總體目標,為了讓衛星升空後確保“聽得到”,孫老和老一輩航天人當了一盤“音樂大師”,“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終於將《東方紅》的樂音裝置成功地裝載在‘東方紅一號’裡,並第一次成功接收到來自地球之外的聲音……”

“嫦娥一號”上天 他躲在角落擦淚

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工程上馬時,已是75歲高齡的他再次挑起工程總設計師重任。2007年10月24日,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繞月飛行的電視直播裡,人們看到一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指揮現場悄悄走出人群,拿著手絹拭去激動的淚水。然而,許多觀眾不知道,那位拭淚的老人,正是孫家棟。“以前幾十年我們所搞的航天工程,全都是圍繞地球開展的科學研究和應用,對於探月來講,是飛離地球軌道圍繞月球開展的研究。”由此,領命探月工程的孫老與他的團隊確定了“三步走”的工程總體方案,簡而言之3個字:繞、落、回。“第一步是發射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第二步就得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表面的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第三步月球軟著陸器采取月球樣品,並安全返回。”“進行探月計劃後,每當仰望夜空,看著月球,總覺得有些不一樣了,深入太空去研究太空,最終還是得‘落腳地面’,為咱們的建設、科研服務,搞了一輩子航天,航天已經成了我的愛好,這輩子都不會離開。”停不住的孫老正在為“探月計劃”忙碌著,和幾十年前一樣,航天,依然占據他幾乎全部的生活。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