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電視劇,中國人晚上該做些什麼呢?上世紀80年代初,在引進若干國外電視劇後,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電視劇蹣跚起步。現在,電視劇已經成為擁有最多受眾的娛樂形式。而國產電視劇的強烈現實主義特色,也使得它們緊貼著時代。觀看那一幕幕虛構的戲劇,人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買米下鍋”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播出27年後,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面對著窗外溫暖的陽光,導演王扶林回憶起那段被歷史定義為“輝煌”的年代,娓娓道來,語氣淡然。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完,國內百廢待興,電視劇面臨“無米下鍋”的尷尬處境。“電視劇也需要有個飛躍”。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台凡有條件的,都可以制作電視劇。並且,電視台想到引進國外影視劇。這一年,中國第一部譯制劇《巧入敵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1980年,兩部從美國引進的系列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裡森敢死隊》先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大西洋底來的人》迅速風靡全國,麥克哈裡斯的“麥克鏡”開始流行中國。在一個初開放的國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謹慎。《加裡森敢死隊》一播出,便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運。後因觀眾熱切追捧復播。正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部戲劇組做導演的王扶林,聽著廣播裡的評書,想著如何將聽眾喜聞樂見的評書,比如《三國演義》改成電視連續劇。看到《加裡森敢死隊》的高收視率後,電視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這樣的戲”。一時間,從上到下,心氣兒都很高,等待機會。1980年的某一天,戲劇組收到貴州作家唐佩琳的一個來稿,就是《敵營十八年》,看完情節很新鮮,王扶林覺得可以拍,便找到電視台領導商量,領導竟然爽快地同意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王扶林決定拍9集戲。看完王扶林的計劃,電視台史無前例地撥出10萬元。“這在電視台是罕見的。”王扶林說,電視台出了三個人,一個美工,一個制片,加上他本人,開始到處招兵買馬,湊成一個攝制班子。王扶林帶著攝制班子到各地拍攝,去湖北,到廬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戲。王扶林說,盡管無法與現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過在當時的制作水平和條件下,已經很了不得了。“因為換個景布置燈光最快得半個小時,演員要等上半天”。條件簡陋,甚至道具、服裝都是臨時湊來的,主角江波穿的國民黨服裝,之前沒有試穿過,也不知道什麼體形,來了穿上就開拍。沒有借到褲子,就將人物的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沒有被子和枕頭等道具,王扶林就從自己家裡抱來枕頭。王扶林說,那時演員的報酬也很少。三個月下來,作為導演,王扶林從劇組余下的伙食補助裡分到了48元錢。盡管掙錢不多,作為中國第一代電視劇導演的王扶林,思路卻很明確:“我們拍電視就是要搞觀眾買票看不到的東西。”1981年2月5日,《敵營十八年》在中央電視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廣播裡播放的評書一樣,引人入勝,令人每天期待。萬人空巷電視劇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多了起來,這與電視機進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現了全國第一個“彩電村”,此後,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成為一種最大眾的休閑娛樂方式。生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觀眾,大多都會記得播放港劇《霍元甲》、《射雕英雄傳》、《上海灘》的夜晚,想起當時內心燃起的一個個英雄夢想。至今,羅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願臣虜自認……”《霍元甲》更是一部勵志愛國電視劇,激發著無數國人自強不息和振興祖國的信心。當年,由香港無線電視台拍攝,1983年播出的黃日華、翁美玲版《射雕英雄傳》至今仍是經典之作。該劇播出後,劇中的郭靖、黃蓉,一時成為無數年輕人心中的偶像。記者至今記得,當時一到晚上,一聽到83版《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就會不管不顧,放下手裡的事情,跑到有電視的人家裡,看郭靖和黃蓉,母親喊吃飯都聽不見。放學後,又會圍在校門口的小攤前,挑選印著郭靖和黃蓉的貼畫,貼滿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裡,假扮“靖哥哥”和“蓉兒”。當時,翁美玲是無數觀眾心裡最美的蓉兒。每天晚飯後,還期盼著播放《上海灘》,“浪奔,浪流,萬裡滔滔江水永不休……”這首傳唱至今的《上海灘》主題曲,和電視劇一起成為一代人無法抹去的深刻記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國內掀起熱潮。一到晚上,因為電視劇的播放,常常是萬人空巷。目睹著港劇在內地電視劇市場走熱,藏在導演王扶林內心的一個夢也開始萌芽。王扶林的夢是,要將中國古典小說拍成電視連續劇。這個夢想,萌生於1979年。當時,他隨中央廣播電視代表團赴英國進行了一次考察。在英國,王扶林了解到,英國電視台文藝部已經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亞劇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托爾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發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國的四大名著卻無緣熒屏。這一點刺激並啟發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決定拍《紅樓夢》,王扶林說,是因為回來後對比四大名著發現,只有《紅樓夢》能在室內完成,沒有打打殺殺的場面,覺得好拍。但結果卻是,《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最難拍的一部戲。拍攝中,王扶林說:“不敢越雷池一步,盡量保留原著的韻味。”1987年5月2日,《紅樓夢》在北京和香港同時播出,引起轟動,輿論贊譽該片是一部“金碧輝煌的巨片”。觀眾中也一時流行起讀《紅樓夢》的熱潮。時隔多年,重新回頭看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評價說:“只能算及格,或者說拍得非常不容易,終於拿下來了。”在眾多的評價中,王扶林最在意兩個評價:一個是馮其庸先生說的“有史以來的最大普及”,另一個是周汝昌先生說的“首尾全龍第一功”。王扶林認為,正是通過36集《紅樓夢》,將《紅樓夢》做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範圍的普及,並且從頭講到尾,講得比較完整。與《紅樓夢》有著同樣影響力,拍攝6年才完成的《西游記》,自1987年開始,每年暑假也開始在電視台不斷重播。目前,這兩部電視連續劇已重播數遍。王扶林說,《紅樓夢》和《西游記》的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連續劇進入了騰飛時期,一直影響到現在。原創劇興盛1987年,《紅樓夢》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時,35歲的鄭曉龍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管生產的副主任。鄭曉龍與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慮,拍電視劇如何發揮生產力的優勢?怎麼走光電技術的路線,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鄭曉龍他們想到了拍“室內劇”。然而,“拍什麼”是個問題。1988年,鄭曉龍和李牧、陳昌本、李曉明住進薊門飯店,開始策劃討論故事。他們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琢磨:觀眾愛看什麼?講一個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賢惠的,傳統的美德在這個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將各種磨難放到她身上……每個人發揮想像討論故事,討論完,由李曉明回去負責寫一個大綱。結果,李曉明寫了個17萬字的大綱。後來成為《渴望》的劇本。在准備拍《渴望》前一年,鄭曉龍和中心領導做了兩件事:一是租了一個籃球館,並將其改造成攝影棚;二是中心將創作團隊送到大學學習,提高文化素質。1989年,《渴望》劇組在北京西山搭景開拍,1990年播出,引起全國的觀劇熱潮。看完電視劇,“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走在大街小巷,會聽到千家萬戶的錄音機、收音機裡在播放著“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渴望》這首主題曲,還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幾乎人人都會哼唱兩句。鄭曉龍說:“《渴望》播出後,萬人空巷,據說還降低了北京市當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劇組得到公安部門的表彰。開創了第一部室內劇苦情戲題材的《渴望》,當年與北京三環路開通一起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渴望》播出後,好像是立起一個很高的山頭,同題材的苦情戲很難再超越,鄭曉龍決定再在旁邊立起另外一個山頭,改換題材。1990年、1991年,鄭曉龍張羅了一幫人,有王朔、馮小剛等人,在友誼賓館策劃組織了《編輯部的故事》。開始打算寫17集劇本,由五六個人分頭去寫。拿到初稿,覺得王朔那兩集寫得最好,語言中暗含著珠璣,暗含著思想,後來就統一由王朔來統稿。拍攝到一半,劇組內部出了問題,拍不下去。鄭曉龍到劇組,換掉編輯部主任和一個不聽話的攝像,把之前在《渴望》裡做導播的趙寶剛加上去。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後,成為中國電視劇系列室內劇喜劇的開山之作。《編輯部的故事》成功後,鄭曉龍並沒有停歇,繼續參與引領著中國內地電視劇的創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興起“出國熱”。因為妻子出國,鄭曉龍開始關注出國人員和留在國內家屬的生活,他有感而寫了《大撒把》。1992年,在這種想法下,他籌劃了《北京人在紐約》,准備到美國實地拍攝。不過,拍攝前手裡沒有錢。鄭曉龍說,他找到父親的戰友贊助了50萬元,才有了修改劇本的錢。後來,在美國的拍攝全部通過貸款。《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不僅還完了貸款,還為北視中心贏利七八十萬元。這是北視中心第一次贏利。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成功後,鄭曉龍從美國回到北京,從北視中心副主任升為正主任。“千萬裡,我追尋著你……”這首主題曲,也再次唱響全國。有人評價說,該劇給當年盲目的“出國熱”降了溫。在鄭曉龍之後,1994年,英達開拍《我愛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後,同類題材的喜劇層出不窮。上世紀90年代是電視劇創作的黃金時期,優秀電視連續劇不斷出現,比如鄉村劇《籬笆女人和狗》、《十六歲的花季》等。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型歷史劇《水滸傳》、《三國演義》開始播出,此外,《宰相劉羅鍋》創下古裝電視劇高不可攀的收視率。1998年,以宮廷荒誕劇《還珠格格》為代表的戲說劇興起,大陸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寫第三者的電視劇《牽手》熱播,引起關注。電視劇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像,與改革開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鍋”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有媒體評論說,上世紀90年代,可以作為中國電視文藝的分水嶺,也是中國電視劇最具標榜價值的黃金十年。這10年,中國電視劇開始在創造力方面全面突破,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電視人和一批優秀的電視劇作品,也推動了觀眾欣賞習慣和觀念的轉變。如今的電視劇,某種程度不過是對那個年代的一種復制與翻版。百“劇”齊放經歷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輝煌的上世紀90年代,生產過大批經典電視劇的鄭曉龍在21世紀突然沉寂下來,專心做起了“領導工作”。眼看著昔日的“手下”馮小剛、趙寶剛一個個在各自領域走紅,新生導演層出不窮,電視劇市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馮小剛不做電視劇了,成了著名電影導演。趙寶剛從《過把癮》一路拍過來,一直拍到時下仍在不斷重播反映80後青年人愛情的《奮鬥》,引領起內地青春劇的復興。奮鬥,也成為很多青年人的生活。他還通過拍攝《永不瞑目》、反映留學生感情生活的《別了,溫哥華》,捧紅了陸毅、陳坤、趙琳等一批偶像明星,成為當下愛情劇的王牌導演。“帝王劇”也受到觀眾喜歡。以導演胡玫拍攝的《雍正王朝》為例,2002年在電視上播出後,感動了許多高官。緊接著,《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等軍旅戲橫空出世,讓觀眾眼前一亮。自2005年,《亮劍》面世以來,劇中塑造的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的形像,深入人心。至今仍在重播。觀眾的欣賞心理開始多元化,一些在影視界摸爬滾打幾十年的非著名導演,也開始一炮走紅。康洪雷塑造出一個“不放棄,不拋棄”的許三多,點燃了2007年的熒屏,激勵著無數正在奮鬥的年輕人。這一階段,新星不斷閃爍出鏡。高希希從2002年開始拍了《花非花》、《結婚十年》、《搭錯車》等劇目,題材涉獵廣泛,到新近正在播放的《幸福像花兒一樣》、《新上海灘》、《甜蜜蜜》等新劇,幾乎每一部都占據了電視台每天的黃金播放時間。曾經做話劇導演的年輕導演尚敬,涉足影視圈後,拍攝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等喜劇,《武林外傳》成為中國後現代喜劇的旗幟性作品。據統計,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電視劇總產量增至5875集,是1958年至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市場化階段的中國電視劇持續高產,2007年日均生產電視劇40集,年產529部、14670集,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電視劇生產大國。然而,自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之後,曾經被稱為電視劇拓荒者之一的鄭曉龍,卻鮮有電視劇作品出爐,很多年輕的觀眾不知道誰是鄭曉龍。“有人說我只會當領導,不會拍電視劇了。”2007年,鄭曉龍“為了養家糊口”,再次出任導演,僅花了4個月零8天,拍出了一部50集的《金婚》。一經播出,再創下收視率新高。鄭曉龍不無自豪地說,有人又評價說,《金婚》播出後,整個社會的離婚率下降了。重操舊業,今年56歲的鄭曉龍顯得意氣風發。當《金婚》還在電視台一遍又一遍重播時,他又著手開拍下一部電視劇,辦公室輕喜劇《老板馬一明》。11月11日,鄭曉龍坐在拍戲現場監控室的老板椅上,戴上耳機,一邊吃著瓜子,一邊注視著鏡頭裡演員的一舉一動。“停——”鄭曉龍拋掉瓜子皮,忽地從椅子上站起來,邁步走出門,穿過幾十名劇組人員,來到演員跟前說戲。男主角是演員姜武。說完,繼續,開始試拍——“好的,過!下一組鏡頭。”(記者 田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