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發生學生砍殺教授的案件後,引發了人們對當下中國大學中師生關系的反思。但人們談得比較多的還是道德上的問題,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的隔膜則涉及較少。其實,這種知識隔膜或稱知識斷裂同樣是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畸變的重要因素。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31年。應該說,在前20年間,高等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師生之間的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可近10年,特別是近四五年,我們聽到的是師生之間越來越多的互相抱怨:老師嫌學生基礎越來越差,學生怪老師教授的知識沒有吸引力。表面看,老師的抱怨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有關。因為“大眾化”以後,學生不再是百裡挑一的尖子,基礎不如從前是必然的。而對學生的抱怨,人們則往往會從教學方式、方法上找原因,比如片面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教師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變化中的大學生的需要等,但極少考慮到師生之間知識層面出現的問題。而“知識斷裂”正是師生之間無法融洽的深層原因。以個人的親歷來說,筆者現在常常感覺到在讀的大學生、研究生無法跟上教學的節奏,所講內容只要稍稍超出教材,學生就會一臉的茫然。而無論是面對本科學生,還是研究生,如果每涉及到一個人物、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學術觀點都需要費力地從頭說起,不僅會打亂講課節奏,而且也不可能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當然可以說,這是因為學生不會自動學習,或者還可以追溯到中小學過分的應試教育的不良後果。但是,事情顯然沒有那麼簡單。當我們僅僅發現少數學生是這樣時,這兩個理由或許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大多數學生都處在面對新知識的茫然之中時,反省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中小學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以及大學的教學方式、方法的落伍之上了。學生在新知識面前茫然無措也是缺乏興趣的一種表現。如果你跟大學生提周傑倫的《青花瓷》、《菊花台》,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功夫》,或者干脆說“我是Rain”時,他們還會茫然嗎?你跟他們講英語考級的竅門、碩士研究生考試政治理論課的過關技巧或者找工作面試的門津,學生能不感興趣嗎?當下在校的大學生關心的大多是與他們切身利益、直接利益相關以及與社會上流行文化相關的那部分知識,而我們的大學則在教授公認的經典理論和知識。這是矛盾的根源,但矛盾還不僅限於此。因為在二三十年前,當你在大學課堂上面對老師的講授感覺茫然時,你不會懷疑大學教育的問題,會自覺地從自身找原因,會利用課余時間加緊補課,以便迎頭趕上。現在則不然,一些學生不僅不會反省自身,及時補課,反而會抱怨學校、老師,或者會用上網打游戲、談朋友或者“公關”的方式來逃避。因為在他心目中,大學已不復是神聖的知識殿堂,只不過是職業培訓中心,而大學所講授的經典理論和知識對他的就業沒有直接的幫助。大學中的知識斷裂是以經典理論及其相關知識的普遍被忽視或受冷落為標志,卻以知識關注點的彼此差異作為其表像的。知識關注點的霄壤之別,倒不見得只是在大學的師生之間,實際上也是大學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與社會流行文化之間差異和衝突的反映——我們以前從西方文化理論著作中看到的後現代社會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衝突終於在當下中國顯露出來了。知識本來是大學師生之間最基本的交流媒介,現在這個媒介差不多斷裂成了兩條不能交錯的平行線,師生之間又怎麼不感到陌生呢?知識的、精神的交流不再,彼此還原成了普通的個人,相互的尊重,相互的情感就不再是師生所應享有的特殊的、與眾不同的那份了。因此,一般社會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才會頻繁地在師生之間出現。面對當下中國大學中師生之間的知識斷裂,強化師生之間的彼此了解、溝通是基礎,探索彼此的權利保障是原則。空置了基礎和原則,大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和改革哪怕再隆重,作為引發師生之間不和諧的深層因素的知識斷裂也是不可能重新復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