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論儒、道、佛

文化

導讀對於儒家與道教、佛教的各自特點及其積極與消極意義,林語堂有過相當精辟的論述。林語堂認為,儒家思想即便在現代社會,依舊具有很強的活力。在他看來,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第一、孔子學說的重點在人世間,是積極進取的。第二、孔子學說有一整套理性的思想體系。第三、孔子學說提倡知識。第四、孔子學說具有包容性。因此,林語堂認為,盡管西方現代思想 ...

對於儒家與道教、佛教的各自特點及其積極與消極意義,林語堂有過相當精辟的論述。林語堂認為,儒家思想即便在現代社會,依舊具有很強的活力。在他看來,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第一、孔子學說的重點在人世間,是積極進取的。第二、孔子學說有一整套理性的思想體系。第三、孔子學說提倡知識。第四、孔子學說具有包容性。因此,林語堂認為,盡管西方現代思想對儒家學說構成了挑戰,但是儒家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林語堂認為,道家的思想雖然消極遁世,但它滿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同時給中國文化賦予了浪漫的色彩。林語堂說:“孔子的人文主義能否叫古代中國人十分的滿足呢?答復是:它能夠滿足,同時,也不能滿足”。如果它滿足了人們內心的欲望,那麼“就不復有余地讓道教與佛教得以傳播了”。林語堂說中國中堂立軸和瓷器上的繪畫,有兩種流行的題材,一種是合家歡,上面畫著一家男女老少,正在歡天喜地過大年或慶豐收。另一種為閑散快樂圖,如漁翁、樵夫或幽隱文人,悠然坐在松蔭之下,體會天人合一的意境。這兩種題材分別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觀念。林語堂認為孔子的學說過於崇尚現實而太缺乏空想的意像的成分。而由道家演變出的道教有之,道教代表神奇幻異的天真世界,這個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則付闕如。總之,在林語堂看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所以,道家為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則為中國思想之經典派,中國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風的生活與藝術及文學,采納道家的哲學之思想者不少。林語堂認為,佛教思想雖然也是消極的,但是在哲學上以及人生態度上同樣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在哲學方面,孔子的哲學,只有德行上的哲理,而佛教卻含有邏輯的方法,含有玄學,更含有知識論。林語堂說佛教在中國影響之大,以至於改造了孔子哲學的本質,導致了理學的誕生,盡管它沒有改變中國學者的信仰;在宗教方面,“在一個混亂的國家,一個宗教以世界為空虛,可能是逃避塵世悲痛多變之生活的去處”。它可以使人們淡漠一切世事俗務,實現精神的寬慰和解脫。還有“佛教的態度”,諸如輪回轉世、不嗜殺生、提倡容忍、寬待一切等,對中國人的行為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林語堂說,“一個忠實的佛教徒確比常人來得仁愛、和平、忍耐,來得慈悲”。此外在今天的中國,由於佛教寺院多在高山名勝之地,燒香拜佛還可以給人們提供旅游、欣賞風景的機會等。所以,同道教一樣,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補充。林語堂坦承中國文化存在的缺陷,他認為中國文化固有優處,弱點亦多,同西方相比,“我們的社會觀、人生觀,至少落後人家二百年”。所以會產生這種文化,他認為主要是由於理學吸收了道家與佛教的消極因素的結果。林語堂說,儒家學說在孔孟、墨子時代還是動的哲學,孔子本人就是“活活潑潑的世故先生、老練官僚”,少有靜觀宇宙的話,注重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到孟子時代,更講求大丈夫之論,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到了宋代,由於濂溪、橫渠、二程等人出入佛、道十幾年,深受道家“主虛、主靜、主牝、主柔、主無為,主不可見欲”的影響,再加上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無可為了。結果,他們雖然未看破世情,卻要滅盡人欲,儒教也變為靜的哲學,讓人凡事不要動,不許動,而東亞病夫之模型乃立。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之下,林語堂說:“至少我少時所看見的村學究,沒有一個不是畏首畏尾……說話吞吞吐吐,一生不曾看過張開大口笑一回”所以,林語堂認為只要我們驅荀韓,直追孔孟,找到儒家的中心思想,與西方比較之,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就可以恢復中國文化的活力。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