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大滅絕成因假說被否定

考古

導讀該假說認為:海底細菌制造毒氣引發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三葉蟲就是滅絕於二疊紀末期三疊紀初 英國科學家日前否定了一種解釋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的重要假說。在那次滅絕事件中,95%的海洋物種以及70%的陸地物種被毀滅。那次災難被稱為“大滅絕”,發生於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在歷史長河中,該事件也許已經逐步為人們所了解,有越來越多的線索證明了其 ...

該假說認為:海底細菌制造毒氣引發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
三葉蟲就是滅絕於二疊紀末期三疊紀初
英國科學家日前否定了一種解釋地球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的重要假說。在那次滅絕事件中,95%的海洋物種以及70%的陸地物種被毀滅。那次災難被稱為“大滅絕”,發生於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在歷史長河中,該事件也許已經逐步為人們所了解,有越來越多的線索證明了其嚴重程度,包括在全球範圍發現的難以解釋的、已石化的、產生了突變的植物種子。盡管如此,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該事件尚不清楚。據法新社報道,被英國研究人員否定的理論認為,海洋變得缺氧,富含硫化物,致使海洋生物滅絕。硫化物煙霧從海面升騰而起,在頻繁的火山活動釋放的副產品甲烷的協助下,破壞了臭氧層。臭氧層相當於大氣平流層中的盾牌,可以過濾掉陽光中紫外線B的輻射。這種理論認為,地面上的生物遭到了徹底毀滅。生物因硫化物累積到有毒程度而中毒,其DNA則因陽光輻射而被完全破壞。由英格蘭北部設菲爾德大學的戴維·比爾林帶領的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大氣化學研究二維計算機模型,來檢驗這種觀點。據他們的計算結果,赤道地區的低氣壓會起到氧化緩衝作用,阻止硫化物嚴重破壞臭氧層。他們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報告說:“這些毒氣似乎不太可能是偶然發生的地球物種滅絕的原因。”關於“大滅絕”還有其他多種理論,包括小行星造成的一次或是一系列影響。這與人們認為的62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事件相似。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