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扮成"傻老婆"的菅興水老人。

張付東老人就地取材,辣椒當耳環。

周贊振頭戴花朵男扮女裝成了"小媳婦"。

老人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培養年輕人練習"哈啦虎"。 “今財萬古提啊,今財萬古提啊啊嘿,有一個饞嘴的婦人真出奇,買嘴吃,不怕把錢費呀,哎喲,不怕把錢費呀。古今聖賢且不表,今天說說那饞大嫂,好吃懶做天下少,手又拙、嘴又饞,離了腥水吃不飽。忽聽外面賣啥的來呀,慌慌張張地往外跑哇…… ,哎喲,慌慌張張地往外跑哇… … ”9月28日,陽信縣流坡塢鎮前菅村的農家院裡,一場熱鬧的民間曲藝“哈啦虎”表演開始了。化裝成“傻老婆”模樣的幾位老人一出場便引來了群眾的陣陣笑聲,演出過程中,他們手持特殊的伴奏樂器,語言動作滑稽幽默,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哈啦虎"表演隊隊員的全家福,從左至右是周贊振(58歲)、菅長芝(87歲)、張付東(65歲)、菅興水(70歲)、菅會銀(71歲)、菅興和 (67歲)。 “哈啦虎”又稱牛骨子戲,是由一菅姓舉人於明朝永樂六年間,即公元1409年傳入陽信縣流坡塢鎮前菅村的。據菅姓家譜記載,菅姓舉人時任廣德州知州,愛好戲曲的他把廣德一帶流傳的民間文藝滑稽戲、南疊樂的攙詞、鴛鴦詞手抄本帶到前菅村,並世代相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演出人數少則兩人,多則十幾人不限。其伴奏樂器就地取材,多為牛骨制成,骨頭上拴6個鈴鐺,鈴鐺響的同時還敲擊骨頭響,還有的道具用木板制成,當中分6個格,中間穿嵌銅錢,搖動時銅錢擊打木板發出哈啦哈啦的響聲,節奏感非常強烈。

"哈啦虎"表演隊的老人們每次演出前都認真化裝,一絲不苟。 在這支老年演唱隊的隊員中,年紀最大的 87歲,最小的也有 58歲。領銜表演的是70歲的菅興水老人,他10歲開始師從周主校學習“哈啦虎”表演,60多年來一直沒放下,閑暇時就穿戴行頭唱上一段,走遍了當地的十裡八鄉。

"哈啦虎"表演用的伴奏樂器有鈴鐺牛骨板、哈啦器、葫蘆、打擊木棍等。鈴鐺牛骨板有節奏地搖動時,鈴鐺響的同時敲擊骨板響,清脆悅耳;哈啦器用木板制成,6個格子中間穿嵌銅錢,搖動時銅錢擊打木板發出哈啦哈啦的聲響;葫蘆器就是在葫蘆裡灌上少許沙子,搖動時沙沙作響。 據陽信縣文化館館長周和平介紹,為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文化戲曲瑰寶重放異彩, 2003年,當地政府對“ 哈啦虎” 重新進行挖掘整理,在前菅村組成“哈啦虎”演唱隊並由菅興水負責傳教。演唱隊的老人們雖然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不識字,但卻絲毫不減他們對戲曲文化的熱愛,運用多種方式學習掌握“哈啦虎”的演唱技巧,千遍萬遍地熟記歌詞,上萬字的歌詞均能完整地演唱下來。 歌詞中他們將國家大事、好人好事、百姓身邊的事編成歌詞,民間俚語,語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敘述性、 教育性,又含有很深的寓意,多數具有濃重的諷刺意味,讓觀眾在笑聲中得到啟迪。 近 5年來,“哈啦虎”在陽信民間及陽信周邊縣市廣泛演唱,並搬上了陽信縣新春文藝大聯歡的舞台。流傳至今的有《饞大嫂》、《大實話》等傳統曲目,也有獨具時代特色的《夕陽紅》、《美好未來早實現》等新曲目,給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曲藝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這一獨特的表演形式豐富了群眾生活,可謂婦孺皆知,深受百姓喜愛。在給群眾送來歡樂的同時也愉悅了身心,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目前,當地文化部門正積極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讓這一民間曲藝真正得到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