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由來

北京古代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國都,遼代稱燕京,金代稱中京,元代為大都,明代始改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北京的名稱。古時,帝都稱京師。北京的“北”字,是根據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為南京,長安(西安)為西京,汴梁(今開封)為東京;洛陽、遼陽也稱過東京。
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浙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 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燕王朱棣當了皇帝後,把首都定在現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 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處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口 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裡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
上海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 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干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 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
廣州的由來

廣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頒布的6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裡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像三個郡,郡下面設縣。其中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等四個縣。南海郡治,即政治、軍事機構所在地,設在這裡,當時稱蕃禺,並在此建城,此為廣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東吳孫權由原交州分出南 海、蒼梧等4郡,新設置廣州,因州治原在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廣州之名取自廣信的“廣”字。交廣分治後,廣州州治遷到番禺,廣州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的由來

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一直是“八百裡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拉薩的由來

我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相當於安徽黃山主峰的兩倍高度。那麼這個名稱是怎樣來的呢?
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 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像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臥的羅剎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臥馬湖是母夜叉的心髒,湖水便 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祝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臥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 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蘇州的由來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 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 山上仍有遺跡)。
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惟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
澳門的由來

據記載,明代前期,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沿海有許多供外國商船停泊的地方,如浪白、廣海、望峒、奇潭、十字門、虎頭門、屯門、雞樓等處,海邊這些可供船只停泊的地方,在粵語中被通稱為“澳”。
至於“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
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故稱“澳門”;
二、澳門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故稱“澳門”;
三、澳門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故稱“澳門”。總之,既是澳,亦有“門”,便稱“澳門”了。
香港的由來

香港,意為出口香料的港口。歷史上東莞的莞香樹受蟲蛀或人式砍傷後,由木質分泌而出,經多年沉積而成,有特別香氣,故名“沉香”。可作中藥,又是 制作多種香的主要原料。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亦產莞香。當時莞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 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莞香所經之地,多被冠以“香” 字:集中莞香的碼頭叫香土步頭;運莞香出口的石排灣,就被稱為香港仔、香港圍;1860~1870年間,在舊圍之外又建起新圍,叫香港村,即今黃竹坑 。原石排灣亦有幾戶人家,1965年在此開發興建漁光 。總之,“香港”原指石排灣、香港仔一帶,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乃至九龍、新界之總稱,而香港仔則獨留其原有之名。至於莞香生產,自清康熙年間海禁 遷界之後,已經衰落,今香港地區只剩少量野生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