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查看廣東地圖,意外發現,廣東名茶的故鄉十之七八藏身於神奇的北緯24度這翡翠之地!
幾億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地殼運動結晶形成翡翠。緬甸北部斷裂帶中,全世界能夠達到寶石級的翡翠只有在這範圍內,因此被稱為神奇的北緯24度。今天,梅縣雁南飛、潮州鳳凰山烏崠、懷集大稠頂、英德茶趣園、河源上莞;雲霧山中的香茗不約而同聚集在北緯24度所在。
於是不免猜想,難道是另一塊綠翡翠跌落凡間?
“高山雲霧出好茶”!北緯24度上下地帶正處於熱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界點,綿亙的山脊,蜿蜒的山巒,深邃的幽谷,形成了“山高日照短,霧濃雨水多,晝夜溫差大”的獨特環境和氣候,非常適合茶葉生長。升上山頂的霧氣,使茶葉更香。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這些舉世聞名的“一代又一代名茗”長於高山峻嶺之上,沐浴煙霧,涵養泉水,吸日月精華,沒有污染,品性高潔,其昧芳香。
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在微風拂面的春日,去廣東北緯24度雲山霧裡探茶,問茶,順便享受一壺愜意新茶,沉睡一冬的心情在大山深處盡情舒展。
潮州鳳凰:小砂壺瀹新鷦咀
品種:桂花香單叢、肉桂香單叢、玉蘭香單叢、蜜蘭香單叢、蛤蛄撈單叢、姜花香單叢、宋種八仙、宋種蜜香單叢、宋種東方紅

鳳凰山宋種
愛茶之人都知道,廣東喝茶的歷史從飲茶——鬥茶——品茶——嘆茶,每一個字的轉變都像一杯濃得化不開的香茗,意味深深……“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小砂壺瀹新鷦咀,來試湖山處女泉”。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寄籍潮州留下的《潮州春思》詠茶詩句,無疑是對潮州工夫茶的絕妙寫照。
3月,正是鳳凰山烏崠村最早的春茶采摘季。以鳳凰單叢為先,但主要是白葉單叢即蜜蘭香,品質一般。最好的茶——宋種蜜蘭香則要等到清明前後。但潮州的茶商這時就都早早動身前往烏崠了。
到了鳳凰鎮坐摩托車騎行在雲霧裡,大約45分鐘才到烏崠村。海拔1497米的烏崠山是鳳凰山的最高處,烏崠村是個小小的自然村,一共只有幾百號人。由於海拔高,溫度低,茶葉產量也極低,以春茶為主。烏崠天池旁的桂竹湖自然村是潮州市最小的自然村,只有2戶人家,戶主是同胞兄弟,也以種茶為生。
烏崠老叢水仙最有特色,茶樹大約3-4米高,枝干虯勁,據說一棵就能制出6-7斤干茶來,而且香氣和茶湯的滋味都達到較高的要求。雲霧中的老叢水仙,也稱宋種水仙,包括“宋種蜜蘭香、宋種八仙、宋種芝蘭香”等等是極品。老茶樹價值高,每次都是專人采制,精心制作,韻味十足,可以賣出很高的價錢。1994年在廣州上市的桂花香鳳凰單叢茶每公斤價達9600元。
潮州茶歷史源遠流長。唐陸羽《茶經》(公元780年)已有嶺南產茶之記述,自此一直為朝廷貢品。宋《潮州府志》載:“鳳山名茶待詔茶,亦名貢茶”。相傳南宋末年(1278年),宋帝南逃經鳳凰山時口渴,侍從在山上找到一種樹葉,葉尖似烏嘴,飲後頓覺口舌生津,煩燥盡消,自此,後人有宋帝傳栽茶樹之說,而鳳凰山也確有“宋種”之茶樹。烏崠村有4棵老宋種王,宋種東方紅是僅存的4株宋種老名叢之一,名貴異常,母樹單株產茶量不到20斤,曾送毛澤東品嘗,因此得名。據說烏崠山上現有200年以上茶齡的茶樹3000多株,這些和宋種都是同類。
說是鳳凰的單叢,其實鳳凰鎮的單叢只有烏崠的單叢,才能算是單叢的上品。不過,烏崠的單叢,產量有限,一年只有一至二萬斤。
烏崠單叢號稱綠色飲品,因為自然環境絕佳,茶樹不需要施肥噴藥。但鳳凰單叢的制作方法和條件是最為傳統。
雨天不摘茶,這是烏崠茶農的規矩,可是烏崠的茶農還是閑不了。試新茶是茶農和茶商最樂意做的事。在烏崠,雖說茶葉都是地地道道的好貨,但品質不同的茶葉,價格相距甚遠,少則幾十塊,多則上千元。買茶的全憑品嘗的經驗與功夫。茶農們樂意聽茶商的意見,倘若你能品出茶葉的門道,說准什麼香什麼韻,點出哪道工序做得好,哪道工序欠功夫,茶農會把最好的茶葉賣給你,否則只會空手而歸。
在烏崠,好茶都在晴天的午後采摘。那是因為經過半天太陽的照射和光合作用,葉兒的含水量和成分配比正處於制作的最佳狀態。
烏崠的茶葉由於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多數的茶葉都帶有不同的天然香氣。自然香氣和天然果蜜味最獨特。自然花香型的“黃梔香”、“芝蘭香”、“桂花香”、“柚花香”、“玉蘭香”、“橙花香”等;天然果蜜味型的“杏仁香”、“肉桂香”、“蜜蘭香”等均為名優品種。
烏崠山頂峰西側的天池景色最為迷人。天池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面積約60畝,常年泉水噴湧,聚成一個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池內繁殖著稀世奇珍四腳魚(兩棲類動物,學名蠑螈)、軟殼石螺和其他蛙類。冬天,池水冷透骨,嚴寒時池面結數寸厚冰,偶爾山上還有雪花飄零。池邊山坡平坦,周圍有近千畝天然牧場,滿山遍野盡是杜鵑花和高山灌木。鳳凰山又是畬族發祥地,古代是狩獵民族,有許多美麗的民族傳說。
特色茶莊
天羽茶齋

天羽茶齋位於潮州市中心開元廣場東側,門面不大,裝修樸實,人氣卻頗旺。來來往往的不僅有當地的愛茶者,還有許多遠道而來的茶客。齋主葉漢鐘不僅是個經營成功的茶商,而且是個頗有修養的茶文化研究者。
茶樓的裝修頗具明清古典風格,搶眼的則是陳列於四壁的形形色色茶具。宋時盛極一時的黑瓷兔毫盞,海上絲路沉船中的青花茶碗,各式各樣的潮州手拉壺,以及外地難得一見的種種新舊工夫茶具。據齋主說,他近年來收藏最多的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潮州朱泥壺,當地人稱之為“衝罐”,源於宜興紫砂壺,經過潮州藝人們多年的鑽研創新,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所謂“紅泥爐,玉書煨,孟臣罐,若琛甌”,至此才能一睹實物。再觀看齋主用這些器具表演工夫茶衝泡,別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天羽茶齋,不但可以品到山韻極佳的道地單叢茶,還能嘗到諸如鐵觀音,大紅袍,閩北水仙,台茶各種烏龍;除此,齋主還有一些陳年單叢、岩茶和老普洱。
英德:天生一杯和解物
品種:紅茶、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苦丁茶

在英德,無論城鎮抑或鄉村,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總要先敬一杯熱茶,然後賓主坐定,啜飲交談,“客來敬茶”不分親疏,對來客恭而有禮。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來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
到英德,收聽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英紅九號”。英紅九號紅茶系采用加工英德紅茶最優良茶樹品種——英紅九號優質鮮葉為原料,經先進科學加工而成。當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初訪中國時,通過外交照會,指定“英紅九號”為惟一茶飲。英德紅茶還被定為英國皇室國茶。
英德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大葉紅碎茶基地,所產紅茶品質堪與印度和斯裡蘭卡紅茶媲美。“英紅”身骨結實,色澤烏潤,外形勻整優美,金毫顯露,具有香氣濃郁,湯色紅艷,滋味濃烈等特點,飲後甘美怡神,清鮮可口。單獨泡飲,或加奶、糖衝泡,均很適宜。
喝茶前先吃擂茶粥,再品紅茶,那才是真神仙滋味。
擂茶粥是英德市中西部農村最受歡迎的粥之一,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它情有獨鐘,幾乎到了“不可食無粥(擂茶粥)的境地。而中西部諸鄉鎮中,又以大洞、水邊、西牛、連江口、黎溪等鎮為盛。
到英西農村,人來客到,主人熱情不熱情,有沒有禮貌待客,就看有沒有擂茶粥的招待。習俗是,招待客人吃正餐之前,通常是先吃一頓擂茶粥,叫做“半餐”。
擂茶粥是將山茶葉磨成粉末,再用粥調和的一種粥。因而,選料及制作就非常講究了。
擂茶棍的選擇就很有學問。選擇的主要對像是山茶樹、山蒼樹、烏柿樹、鴨腳樹等。用哪種樹棍,要因人的體質而定,頗有講究。茶葉也特講究,首選是山茶葉,其次有苦齋婆、雷公碗、狗貼耳、牛頭沫、漆大伯、糖犁葉、楓樹葉(嫩的)等。
擂茶講究技術,煮粥也需要技巧。英西擂茶的配料,除了花生、芝麻之外,還有薄荷、生姜、生蔥等,視各人口味而定。
喝過擂茶粥,一口茶飲過,不免令人叫絕。原來粥是引子,沒有引子,這茶的味道就調不出來。多一些想像後,英德茶品就很明白了:不像別處,必須淨了自己的唇舌,才可以入口細品細嘗。英德茶天生是一種和解之物,以和解之心進入,才可以獲得那種天賜美感。
英德當地山不高,卻因三江總彙而多水,所以不缺產好茶所必不可少的雲霧。那些坐落於喀斯特地貌中央的大小盆地,天生粘性土壤,是茶樹結好茶所必需的。一年當中,有霜的日子,平均起來,也就區區幾天,在好茶人眼裡,這已經是仙境了。英德那不斷出現的茶樹和茶園,猶如紙上印刷的方塊漢字,哪怕走到海角天涯也會使人如遇他鄉故知。
在英德,無論城鎮農村幾乎每家每戶均備有茶具,工余飯後飲茶,已成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英德茶店之多,令人嘖嘖稱道,也成為市容的一道美景。不到15萬人口的英城鎮,專營和兼營茶店居然有189間之多。茶的種類多,紅、綠、黃、白、青、黑各類茶應有盡有。服務人員,雙手各提一壺不同的茶,一紅一綠或一青(烏龍)一黑(普洱),任君選擇。這種特有的場面,也許是茶鄉的一種情趣吧。
特色茶莊
茶趣園
在英德市區西郊馬口,占地面積逾千畝,青山相依、綠樹映襯、空氣清新濕潤,雲霧繚繞,景致頗佳。已開辟成最新的旅游觀光茶園——“茶趣園”。游人一到茶趣園,便會被一望無際的翠綠所傾倒,一片片茶樹依著山勢起伏,猶如鋪就的綠色地毯一般。那欲滴的翠綠足以讓久居都市的游人一洗心塵。聽完農藝師講解之後,盡可以同茶趣園身著采茶服的采茶姑娘一起,戴竹笠,挎上茶簍,做一回采茶女或采茶郎,感受一下采茶的樂趣。拿著自己親手采摘的鮮茶青,到茶趣園的制茶坊去,在制茶棚裡可以親手動手揉茶、晾茶、炒茶……,參與茶葉手工制作的整個過程,體驗制茶的樂趣和滋味。
茶葉世界
在美麗的北江河畔、勝似桂林秀色的群山環抱之中有著一片郁郁蔥蔥、香飄四季的萬畝茶園,遠看酷似一片綠色的海洋——英德茶葉世界就在這裡。
種茶、采茶、炒茶、品茶、賞茶……親臨其景,親手勞作,不僅使您品味到遠古茶農純樸的生活,更令您忘卻都市的煩囂,回歸自然、釋放自我。“鴻雁茗茶”茶莊薈萃省茶科所各類名優特茶及茶具,工藝品。雅景、香茗,令人頓覺:“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
其他茶品——廣東荔枝紅茶
廣東荔枝紅茶是華南名茶之一。荔枝紅茶在將新鮮荔枝烘成干果過程中,以工夫紅茶(指貢茶,即高等紅茶)為材料,低溫長時間,合並熏制而成,外型普通,茶湯美味可口,冷熱皆宜,進口紅茶如藍莓(伯爵)、皆難與其比擬,值得細細品味。
唐朝楊貴妃酷愛吃荔枝。每年七、八月時,唐明皇總是派大批船隊將荔枝經載運到京城。船隊上還包括有各式的貢茶。而將荔枝和功夫紅茶合並熏制成的荔枝紅茶,竟深受皇室及楊貴妃的喜愛,並漸漸流傳。為世界最早的自然水果紅茶。
苦丁茶
苦丁茶也是英德特產。清朝《英德縣志》記載:“丁,產於觀音山……治咽喉之症。”苦丁茶味先苦後甘甜,消暑解毒,可治痧氣、感冒、肚痛、急性腸胃炎、瘧疾,咽喉腫痛、肝膽炎等多種炎症。對減肥、降血壓、降膽固醇有良好的效果。二、三片茶葉可衝三至五壺水,茶水常溫放一星期不變色質。
雁南飛:清香自成趣
品種:雁南飛金單叢烏龍茶、金桂蘭烏龍茶、茉莉花綠茶等

很喜歡雁南飛這個名字,那是尋找溫暖和光明的意義。記憶中一部蘇聯電影也叫“雁南飛”,講的是戰爭中的凄美愛情故事,雁兒南飛,留下姑娘在等待……這裡的雁南飛也有姑娘,不過是操著梅州口音的客家妹子。歷史蔔的客家人就像南飛的大雁,追尋著自己的幸福,有秩序、有團隊精神。雁南飛三個字裡包含著對客家文化的推崇。
雁南飛是一座非常美麗的茶園,也是一個非常雅致的度假村。1997年10月才建成開放,都得到了國內外游各的一致好評,被贊為綠野明珠。在這裡,你將發現你心目中世外桃源的美景:層巒疊翠的茶園,雅致的別墅,潺潺的流泉,如茵的綠苴……
橘紅色的圍龍大酒店!見到它的那一剎那,讓人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詞彙來形容。外型古樸而又現代,明快而又細致。內裡安逸,簡約,溫暖,細節中卻處處透露著簡單中的奢華,牆壁的磚塊紋理,天花的竹篾編織花紋,極盡精巧之能事。把雙腳放心地交給松軟地毯,走進客房,柔和的陽光從窗戶透射進來,金黃的光輝照耀著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一陣暖意悠然而生,圍龍大酒店半圍型設計的精妙展現無遺,讓每一個客人都一樣面對著南方秀麗茶園,享受著一樣的純綠空間,一樣的風光,一樣的溫暖陽光。
茶葉在空氣中煥發著蔥郁的生機,翠綠的茶園和散落在其間的橙紅色別墅交相輝映,建築群猶如紅色巨龍,纏繞在山腰,山上雲霧繚繞,隨風翻騰,陽光透過雲霧舒緩地撫摸著這個山谷。如此動人的景像,卻並不遙遠。高速公路的通車,使雁南飛成為廣東境內最方便的旅游區之一。清爽的山風夾雜著鄉間泥土的味道肆意地占據大腦……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釋放,近似於飛翔的快感。
充滿負離子的雲霧是天賜的恩物,純淨得可以裝罐出售的空氣裡,飄著淡淡的茶葉清香,頓覺心胸廣闊,豪情萬丈。你可以任選一款雁南飛茗茶敬奉親友,也可以約三二知己開枰對弈,把盞共品,抑或獨自專美……
雁南飛的茶以烏龍為主,因為海拔高、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溫和,所以生產出具有獨特自然香味的系列茗茶。其中,金單叢烏龍茶於2000年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並獲得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認定。在廣州的天河區,也有專門的雁南飛茶藝館。
雁南飛的茶藝館仙茶閣裡大多數的家具擺設都是竹木制品,有茶藝小姐演示18道功夫茶泡制程序。有趣的是一入雁南飛,品茶都是免費的。另外,雁南飛在茶葉種植的同時,還結合了果樹的種植和園林綠化,大片的茶樹與龍眼、荔枝、芒果相間而生競相媲美。
除了那漫山遍野卻又極規整的茶田,山谷遠處依稀可辨的客家山村也是雁南飛的引人之處。往雁南飛深處走,有一個傳統的客家山村——僑溪村。橋溪村,是梅州東北部雁洋鎮的一個自然村落,是一個保存得很好的客家小山村,少有外人打擾的痕跡。村子四面環山,高高的香爐峰在村子北面的遠處勾出淡淡的痕跡,阻擋住北來的朔風;東面是客家神山陰那山的五指峰,從田間偶爾抬起頭來,總會看到五指峰巒。陰那山五指峰中的山澗溪水,自東向西從村中流過,這脈脈流水、清澈山泉,滋養著在這裡生活了400多年的橋溪客家人。
明萬歷年間,源自客家中轉站——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篳路藍縷,輾轉搬遷,先後來到橋溪村繁衍生息,400多年的寧靜鄉村生活,營造出如今遠離喧囂的這一方綠洲;而不甘寂寞的游子們走出山村,打拼了一番事業後落葉歸根,使這裡又產生了不遜於他處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落。村裡平時都很安靜,村口、村裡的小路旁,種著李花、梅花、桃花等各種各樣的果樹,春天來到的時候,梅白桃紅,一茬一茬地開著,小溪流水就在身邊響著。橋溪村村口有一小片樹林,叫五彩林,其中有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古樹紅楠木、白桂木,以及迄今發現的廣東最大的青藍木,胸徑達3.3米。這些樹木不但珍奇,而且葉子顏色各不相同,紅的奔放,綠的蔥翠,黃的典雅,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花兒配合著,成為村中田園風光優美亮麗的點綴。
客家人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所以即使是只有二百多人,這個村就擁有四所學校。村子裡有特色的建築很多,尤其是九井二十八廳的繼善樓,是客家典型的夯築杠子屋,擁有70多個房間,頗有些庭院深深的味道。推開厚重的大門,正廳裡雕梁畫棟,兩邊還有用金粉粉刷的刻字,據說當年耗費了整整十斤金粉,主人的富足可以想像。
葉劍英元帥紀念館離雁南飛不超過10分鐘車程。紀念館是由海內外鄉親捐資在葉劍英元帥故居旁興建的,門前聳立著2米高的葉帥銅像,由中國著名的雕塑家劉煥章制作。
去雁南飛還可以順便參觀了廣東四大名寺之一的靈光寺。靈光寺是千年古剎,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其“三絕”。一絕是“生死柏”,寺前有兩株1100多年樹齡的柏樹,一株已枯死300多年,卻不腐不朽,與另一株枝繁葉茂的生柏幾乎同樣高大:二絕是“菠蘿頂”,即大殿殿頂用1000多塊精制的長方木造成了螺旋形井,有自動抽煙功能,這在全國僅有兩處(另一處是北京天壇);三絕是大殿後山綠樹繁茂,大殿屋頂卻從無落葉。此外,比較有意思的還有靈光寺的三個山門,以“福、祿、壽”為名,據說從不同的山門穿過可以得到相對應的保佑。
懷集大稠頂:高山凍頂天然花香
品種:台灣凍頂茶、美人、黃金桂、白牡丹、鼎湖山茶、玖霧茶

以林秀、石奇、泉甘、花艷、茶香而聞名遐邇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肇慶懷集縣東北部新崗林場域內的大稠頂,群山綿延起伏,主峰大稠頂如鶴立雞群,是當中的最亮點,故自然保護區以此命名。
大稠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綠色原始次生林公園。隨著季節的更易而換穿著變幻無窮的衣裳。
春天,是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最能體現嬌媚的季節。最有特色的是大稠頂東面黃乍橋一帶近100畝連遍的杜鵑,在早春二月,便開始暗香浮動,爭相怒放,風情萬種地映紅了座座青山。那不可多見的禾雀花、山櫻花姹紫嫣紅,繁花滿樹勝櫻花。還有那喜長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金吊鐘花卉,一簇簇的形似燈籠,在紫瓣的烘托下乳白潔淨,更顯高貴典雅,是懷集縣的迎賓花。若在此時,踏春而來,穿行在這鳥語花香的世界,心裡便會蕩漾著一種輕盈和綠意。
冬季,大稠頂冰雪裝點,格外壯觀。寒冬腊月,這裡幾乎整月掛冰,偶爾還下雪。氣溫低時,山腳下的樹木、草藤、屋檐掛滿冰條,長長的、晶瑩通透,不夾帶一絲雜物,十裡冰封雪飄的奇觀在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每年都能欣賞到。實屬南方少見的觀冰賞雪勝地。
登大稠頂,可先以車代步攀行830米,到了海拔830米以上,就要徒步攀登了,也就是說,到了黃乍橋才真正是爬山的開始。必經的首站是進入新崗林場觀林海。這裡年平均氣N21.TC,最低溫度在零下3。C以下。林場總經營面積100.266畝,有林地74.839畝,活立木蓄積64萬立方米。林場地帶林海遼闊,空氣清新,是天然大氧吧。林中大多樹齡超百年,粗大的樹干白跡斑斑,表明負離子含量高。
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的茶園風光,最能予人以恬淡平和心境。這裡一年四季都飄著茶香,登山沿途中,觸目所及是連片茶山,大大小小的山腰上是壟壟的茶田,似碧波蕩漾的綠色海洋,起伏有致。凍頂、美人、黃金桂、白牡丹這些名茶品種,便是新崗人巧奪天工的傑作。
新崗的茶頗具特色,具有天然花香,湯色清澈金黃,茶味醇厚甜美。尤其是大稠頂茶園,在海拔1300米,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終年雲霧繚繞,引種的台灣凍頂、白牡丹等系列名茶,經台灣、福建等地專家評審,品質已超出原產地。目前,新崗凍頂、新崗白牡丹、新崗美人已暢銷省內外,享譽港澳台市常2005年,新崗高山凍頂茶獲“省名牌產品”榮譽稱號。得此殊榮,更推動了當地人種茶、制茶的積極性。白雲山茶園,天井坑茶園、大稠頂茶園、塘坳茶園、橫坑茶園五大茶園近1000畝,每年產茶7到8萬斤。在每年春夏兩季,千畝綠茶吐芽,滿山嫩綠,這些郁郁蔥蔥的片片茶樹,不但自成美景,更為游客提供一個體驗采茶、制茶樂趣的園地。在休閑的日子裡,輕松從容,與親朋好友在茶園裡賞茶、品茶,人生最愜意也不過如此。
在懷集的大稠頂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全國最好的高山凍頂茶,海拔800多米高的茶園,碧綠香醇,連連綿綿,方圓百裡森林茂密,空氣純淨,雲霧滋潤,茶葉品質自然一流。適逢采茶時節,不妨頭戴鬥笠,手挎竹籃,穿梭於茶園,用手輕撫嫩綠的茶葉……
肇慶其他茶
懷集橋頭鎮“世外桃源”
薰衣草,這種紫色的花,花語為“等待愛情”。追求浪漫的你,或許有著遠赴法國尋找它的夢想,在春天一來臨的時候,不如先到懷集燕岩的“世外桃源村”,去覓薰衣草的芳蹤吧。懷集的“世外桃源”,白天陽光遍灑,夜晚天然涼爽,恰是薰衣草適合生長的環境。四五月份,你若來到這裡,便會發現四面環山的世外桃源變得風情萬種,薰衣草已然開得那麼喜人。白天,和最親近的人在薰衣草田間留下歡樂的身影,品嘗一杯暖心潤肺的花草茶和香噴可口的薰衣草餅干;到了夜晚,還可以在“桃園”靜謐的環境裡,深切地體味薰衣草的宜人清香,呼吸間,舒緩了神經,也讓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懷集世外桃源因為栽種了成片的薰衣草而被稱為“中國的普羅旺斯”。
薰衣草濃香馥郁。又名“香水植物”。每當花開風吹起時,一整片的薰衣草田宛如深紫色的波浪層層迭迭地上下起伏著,甚是美麗。除了可以殺蟲抗菌,薰衣草還是藥草園中最受喜愛的一種,素有“芳香藥草之後”的稱譽。到了懷集喝上一杯農家自種的薰衣草花茶自是少不了的,一壺薰衣草茶在中間,紫色花蕾散了香氣。
鼎湖山茶餅
據傳,制作鼎湖山茶的茶樹,最初是僧人在人跡罕到的岩壁或山巔上種植的。恐怕,這就是鼎湖山茶餅名貴之所在吧。
鼎湖山,山高林密,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備了各種茶樹生長的良好條件。趕在晨霧散去之前采摘來的茶葉,經清洗、晾干、炒制、研粉、混合、定型,烘干等工序後,便成為“香色殊絕,氣味深遠”的鼎湖山茶餅了。傳說常飲還可以減肥。
玖霧茶
在廣東懷集稱之為竹節茶,野生於當地的高山密林中。民間傳說,當年六祖惠能避難於是懷集之初的一天傍晚,因飢餓至其暈倒在山嶺之側,迷糊中隨手采身邊短樹一小撮葉子入口咀食,未幾竟齒頰生香,喉頭添涼,神氣清爽,於是向相熟相知者推介此茶。
河源上莞:它來自仙湖
《辭海》記載,康禾茶是河源的三大特產之一(另兩樣是蜂蜜和松脂)。據傳南宋時期康禾茶已有一定名氣,至今該地種茶何近千年歷史。而據當地一些老茶農稱,在清朝康熙至嘉慶期間,康禾茶作為朝廷貢品送住京城。清朝乾隆年間《河源縣志·物產卷》載:“嶺南山地產茶者多,而河邑獨盛。上莞、康禾諸約,居人生計,多半賴此……”可見康禾茶歷史悠久。
康禾茶,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只是這種輝煌沒能延續到今天。饒有意味的是,曾與康禾茶齊名的上莞茶,如今已成為一個區域品牌,在區域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東源縣上莞鎮在海拔1000米的仙湖頂,生活在那裡的農民世代種茶。登仙湖茶的基地上有多年歷史,在五指山,一年四季雲霧繚繞,日照短、晝夜溫差大、山間雲霧彌漫、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獨厚的天然茶之地造“原仙”登仙湖茶。
西樵山:廣東茶的故鄉
西樵山雖離北緯24度何一定距離,卻不能遺漏。據說廣東種茶的歷史最早源於西樵山。大多數人部西樵山是個旅游勝地,卻不知道西樵山也叫茶山,有著上千年種茶、焙茶的歷史。因為制茶賣茶,西樵曾盛極一時,官商雲集,形成了當年赫赫何名的官山墟和歷盡千年風霜的茶行街。
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游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
山上山民開始以種茶、賣茶為業,從此西樵山茶畦滿嶺、茶香縈繞、茶歌滿山。西樵山種茶的歷史應該在千年以上。西樵山的茶有白雲茶、毛茶和雲霧茶。雲霧茶曾作為貢品尤為出名,享譽一時。
但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山上村民陸續搬到山下去住,歷經千年滄桑的西樵山茶葉越來越少了。目前,西樵山茶場每年只能生產1000公斤雲霧茶,僅作為旅游產品在旅游景點出售。
西樵山的茶歷史快成一段塵封的記憶。為了延續西樵山茶歷史和茶文化,西樵山重新開辟茶文化游專線。四方竹景區新開發了一個200多畝的茶花園,種植的茶花品種有玉環、月丹、鶴頂紅、大六角、白寶珠、大紅珠茶、大紅山茶等國內外知名品種。立春時節,茶花園正是春深似海。‘
韶關仁化:種在地下的金子
紅山鎮位於仁化縣城西北部,同屬著名茶品區。
1934年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在此浴血奮戰,紅山鎮因此得名。那裡山高土厚,雲霧環繞。山風,清泉,奇花,異果,和藹的陽…光!獨特的氣候和肥美的土地孕育了一個獨特的名品——仁化銀毫。十幾年前,一位香港記者登上了紅山黃嶺嶂的萬畝茶園,感嘆地寫道:仁化白毛尖是種在地下的金子!
仁化銀毫外觀白裡透黃,毛茸茸的牙尖特別晶瑩,也許是出自深山的緣故,茶湯裡滲著淡雅的蘭花香,甘味流長。
仁化白毛尖屬綠茶類的特種茶,是最好的防癌茶。仁化銀毫茶是仁化白毛茶中之極品。白毛茶分銀毫茶、白毛茶、白毛烏紫、烏紫白毛和黃殼五個檔次。銀毫和白毛茶為特級和一級。仁化縣丹霞白毛尖是廣東特種名茶,產於仁化縣海撥500米以上的雲霧山中,經精細加工而成,珍品“丹霞銀毫”,芽尖粗壯,含毫豐富,銀光閃閃,湯色明亮,甘醇可口,具有自然蘭花清香,更有健胃消滯止瀉之特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