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探源訪正陽

文化

導讀 江姓出自贏姓,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並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伯益就成了古代贏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高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今河南正陽縣塗店附近)。江固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尊 ...

江姓出自贏姓,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並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伯益就成了古代贏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高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今河南正陽縣塗店附近)。江固後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正陽為江姓的發源地。

去安徽古村旅游,宣城市江氏的聚居地江村勾起我無限懷舊,牽出了我對江姓深厚的興趣。查閱了大量史書、辭書,江姓最初的發源地終於向我浮出了歷史的顏:江姓出自古老的贏姓,伯益為舜虞的大臣,因輔佐太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贏,其部族在商周時期被分封為候國,封地在江,後被楚滅,某國人子孫遂以並不姓,距今已有2600余年歷史。其時的江國故地,即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城東南45公裡的大林鄉、塗店附近,其都城就位於塗店東北角。

自1995年新加坡六桂堂組織江氏宗親回正陽縣尋根祭祖後,雙方結下了濃厚的友誼,正陽先後組團前往新加坡進行經貿文化交流,一直與南洋江氏宗親會保持聯系,並邀請江啟逢會長回國觀光考察。1999年,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欄目播放了《江姓》專題片,使海內外江氏人知道了根的脈絡,感到了根的溫暖。2000年組織撰寫了《江姓起源於正陽》一書,較詳細地介紹了江姓的起源及今日正陽的嶄新風貌。

正陽縣位於河南駐馬店市,歷史悠久,自西漢設縣,今2100多年,處於秦嶺。淮河這個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史稱“膏粱豐腴之地”,是淮河北岸一顆璀燦的明珠。

淮河在正陽縣流經3個鄉鎮,蜿蜒40多公裡。正陽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稱,以江國故裡而成為華夏江氏尋根祭祖之地。出於對江姓探源的熱情,我終於踏上了尋根的旅途,去追尋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去揭開被歲月遮蔽了的存在。

我們到正陽時正值深秋,天高地爽,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小城,美麗的田園以絢麗的風光迎進了遠方的游子。公交車行在通往江國故地的路上,故國家園已遠遠在望,我怎麼能不激動?

江國建國初期,曾一度繁榮。國力強盛,政局穩定,人民漁、獵、耕、織,安居樂業。後期東周式微,大國崛起,戰事頻繁,江國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擾,春秋時介於楚、宋、齊大國勢力之間,江國成為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只得依附大國,受其控制和操縱,一直沒能再強盛起采。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姻、或會盟的方式,先依附於楚國,以圖復興,後又與齊、宋伐楚。到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國一怒之下滅掉江國,江國子孫紛紛逃散,流落外地,以國為姓,始有江氏。江國所屬人口,史書中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的密度推斷,其人口當在一萬人左右。

當年的江國故城約有900平方公裡,距淮河1公裡,城池約有2.4平方公裡,是一片地勢險撥的高地,古稱“鳳凰台”,當地人時它“烽火台”。西北角有座2000平方米的圓椎形土堆,曾是江國國君游樂、納涼的地方,古稱“江亭”。

沿著鄉間小路,我們拜訪了都城遺址。望著四周絢爛清香的田野,思古幽情驟然而生.歷史和現實畫面在心中激蕩。遺址內西北有一高台,高8米,面積為2000平方米,為古江亭遺址。江亭在西漢時猶存。《後漢書•劉表、袁術、呂布列傳第十五》載:術,不得過,復走還,六月,至江亭。《後漢書•郡國二》載:汝南郡,高帝置;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贏。《水經注》:淮水又東經賓陽縣故城南,江國也,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滅江。

悠悠的淮河水曾見證了古江國的榮辱興衰,如今的江國故城早已沒有當年的繁華,歲月在這裡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可供我們憑吊的遺跡,我們處心許久,才覓著先祖的來龍去脈。試圖在此找到先祖酌蹤跡,以昭列祖浩蕩之德業,述先澤傳世之源遠,然而這一刻,迎著千百年來涼涼的秋風,面對千百年采忠實,的土地,我們的遺憾化成了內心的嘆息。江國故城曾經有口皆碑的二柏土地遍,三步兩架橋,七步兩座山,十二蓮塘月兒彎、鳳凰台、江祠、江亭。臥牛堆、觀音寺等遺跡,如今好像只是一個個美麗的傳說,為當年的古江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其實,我們也是幸運的,我們來過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了,我們知道自己的根就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最初的血緣就是從這裡源遠流長。那麼,讓我們面對這片青天,這塊土地,深深一拜!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自伏羲氏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姓氏產生最為頻繁的時代,當推周朝春秋時期。姓氏多以國名、封邑、謚號、官職、居住地或皇帝賜姓產生。江姓是以國名為姓氏。明末,由於自然災害、戰亂頻繁,江國故地少有江氏後裔。清初,江梅、江榜二兄弟由湖北麻城返回,居住在江國都城遺址附近,今塗店以西3公裡淮河灣岸邊,後稱其居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江氏兄弟以淮河擺渡、捕魚為生,勤奮勞作,繁衍生息,不久江氏家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成為當地望族,之後有三個支系遷往他鄉。一支定居在今羅山縣子路鄉江考墳山,一支定居在正陽縣蘭青鄉江店;一支定居在江灣西北3.5公裡遠的大、小江莊。現今,居住在江灣的江氏有100余人,江店有700余人,大、小江莊有200余人,加之散住縣境各地者,總計正陽縣江姓人共近3000
我們跟隨當地宣傳部的同志,去了一趟江灣,江灣是淮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以江姓人家為主,民風非常淳樸,沒有都市人的精明和浮躁。在江灣,我們拜訪了江氏後裔江正奇老人一家,與江氏後裔親切交談,傳遞著被此的真誠和濃濃的親情。

江正奇老人現為正陽縣江氏研究會會長,聽說我們是來探訪江氏源流的,老人非常高興地與我們談起了江國的出來及傳說,古時候,氣候變化異常,經常是大雨滂沱,洪水遍地,人們對洪水泛濫毫無辦法。這時,有一個叫江的部落首領告訴大家,我們整天這樣窮慌,餓不死也得淹死,我看不如把洪水引走。於是,江便帶人挖出了十條長三千裡,寬十裡的大溝,洪水很快退下去了,人們就在大片沃土上定居下來,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為了紀念江的功勞,就給這條排水溝起名叫古江。傳說中的古江就是淮河。後來,周武王率兵攻入朝歌(安陽),建立了周朝,因濟天殷有功,武王封他到河南正陽縣當諸侯國王,他帶領大臣來此上任,一看到處波浪滔天,趕快向武王回稟災情。武王聽後說道,既是一片汪洋,就叫做江國吧。江國從此而得名。

江正奇老人講的雖然只是傳說,但代代相傳的傳說與歷史總是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在江正寄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再次游覽了古江國遺跡,每處古跡,在江正奇老人的指點下,我們雖然只能想像,但也充滿了緬懷先祖的虔誠。

除了江國故城遺跡,正陽縣境內還有著名的東漢石闕,黃叔度墓、顏真卿書法碑刻等遺跡,那是正陽歷史留下的精華;在這塊對我們采說既是故鄉又是異鄉的地方,尋根的旅程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我們內心的尋找卻永遠不會停息。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