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太空圖

天文

導讀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周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新一期的“一周太空圖”,一如既往包括了近期發生在地球和太空中受到關注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北美的風暴系統,國際空間站上的美景,以及火星上神秘的溝壑等等。 2013年6月3日,美國宇航員克裡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全景窗口拍攝外面的照片。他把自己和拍攝設備都固定在空間站上一個 ...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本周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新一期的“一周太空圖”,一如既往包括了近期發生在地球和太空中受到關注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北美的風暴系統,國際空間站上的美景,以及火星上神秘的溝壑等等。

2013年6月3日,美國宇航員克裡斯·卡西迪(Chris Cassidy)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全景窗口拍攝外面的照片。他把自己和拍攝設備都固定在空間站上一個名為“Cupola”的觀察平台上,飽覽下方的美景。

這一觀察平台擁有7面大大的窗戶,這個10英尺(約合3米)長的穹頂形狀的觀測平台可以為拍攝者提供拍攝天體或地球無與倫比的絕佳視角,這裡距離地面的高度大約是400公裡。

“Cupola”觀察平台同時還被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們用作任務操作觀察窗,在這裡可以對宇航員太空行走或者飛船與空間站之間的對接過程進行監測。這就像是坐在操作艙裡的吊車操作員,宇航員們根據觀察的結果,在空間站艙內操控空間站上的機械臂幫助進行對接或空間站的維護工作。

這張照片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拍攝,這一拍攝區域顯得十分古怪,你可以看到在一個巨大的沙丘斜坡上分布著大量相互平行的溝壑,其成因已經困擾行星科學家們將近10年之久。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綿延可達2.5公裡的深深的凹槽只會出現在初春時節,在那些冬季時曾被二氧化碳“冰霜”覆蓋的沙丘上。

隨著季節變化,溫度上升,冰凍面開始開裂並融化。就像一艘微型氣墊船,冰塊逐漸沿著沙丘面下滑,由於二氧化碳干冰的升華,氣體為這些干冰底部提供了“氣墊”緩衝,並在其後方留下劃過的深深痕跡。

這裡距離地球7000光年,這些散落的恆星宛若明珠。這一疏散星團的照片展示了一類此前並不為科學家們所知的新型變星。借助設在南美洲智利境內阿塔卡瑪沙漠中的大型望遠鏡,一個瑞士科學家小組花費7年時間研究並測量星團NGC 3766的亮度,這是一個擁有大約3000顆恆星的疏散星團,位於人馬座方向。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36顆成員恆星擁有非常不尋常的,此前從未被報道過的光變特性。

這些恆星所展現的這種光變特性,其原因目前尚不明了,但是天文學家們表示,僅僅是這種特殊類型恆星的存在本身便已經對我們現有的恆星生命周期理論構成了挑戰。

這張高精度紅外波段影像展示的是一個橫掃美國中西部的巨型風暴系統,拍攝的時間是在2013年的6月12日。在這張圖像的下方可以看到這個巨型風暴系統,其一部分已經延伸至馬裡蘭和賓夕法尼亞州區域上空。隨著溫暖氣流上湧,導致大氣平衡失穩,從而產生強烈的旋轉氣流以及強烈的對流天氣,甚至龍卷風的發生。

這張照片是由2011年發射升空的Suomi NPP衛星拍攝的,這顆地球觀測衛星是美國宇航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美國國防部之間合作開展的項目,它可以對短期和長期的氣候現像進行觀察。

正在火星工作的火星車機遇號即將迎來自己的10歲生日。整個5月份,機遇號幾乎都一直在對一片顯出淺色的區域開展研究,也即在這張圖像中央位置的淺白色岩石。這裡位於奮進號隕石坑邊緣名為“莫傑維克”的環形山頂部附近位置。使用其搭載的岩石打磨工具和X射線光譜儀,機遇號在這裡發現了粘土礦物成分,這說明這一區域在地質歷史上曾經經過流水改造。

這張照片上的星球,乍一看可能會認為是我們的月球,但事實上這是水星。這是一張由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拍攝的圖像,圖像的拍攝日期是2013年4月23日。

水星南半球遍布有很多隕石坑,很多隕坑的內部存在中央峰,其中包括圖像中一個明顯帶有明亮輻射紋的隕坑。這個隕坑名為“韓干”(720-780,中國古代畫家),直徑約50公裡。

行星地質學家們認為,與其周遭區域相比,這個隕坑相對年輕,其明亮的輻射紋便是證據之一。這種輻射紋的形成一般認為是由於撞擊作用挖掘出地表下方的明亮物質並向外濺射導致的。(晨風)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