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或存在10億宜居星球:行星形成速率高效

天文

導讀 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其它的智慧生命嗎?一項最新的研究試圖找出它們最有可能存在於何處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後發現了1235顆系外行星,這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於搜尋系外文明的興趣。而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如果真的存在,它們更可能正藏身於銀河系接近核心的內側位置而非外緣 估算“第二個地球”存在於何處,這樣的研究總會引發激烈的爭論 研究顯示:在� ...

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其它的智慧生命嗎?一項最新的研究試圖找出它們最有可能存在於何處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後發現了1235顆系外行星,這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於搜尋系外文明的興趣。而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如果真的存在,它們更可能正藏身於銀河系接近核心的內側位置而非外緣

估算“第二個地球”存在於何處,這樣的研究總會引發激烈的爭論

研究顯示:在銀河系核心區,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將能夠蓋過超新星毀滅它們的速度

科技訊 10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對美國宇航局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後獲取的數據進行的分析引發了人們對於“地外文明”的激烈爭論。開普勒空間望遠鏡是專門設計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到目前為止這架太空望遠鏡已經在我們銀河系內的天鵝座區域發現了1235顆系外行星。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可能有大約1.2%的恆星擁有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環境條件的行星,也就是說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約10億個可以允許生命存在的世界,並且其中的大部分可能都分布在接近銀河系核心區的部位。相比之下,地球遠遠位於這一距離之外,孤零零地運行在銀河系的邊緣。

研究者們表示,銀河系核心位置盡管存在頻率較高的超新星爆發,這樣的爆發事件將摧毀周遭數光年範圍內的所有生命形式。但是由於銀河系核心區行星的形成效率更高,宜居環境出現的速度可以超過被毀滅的速度,從而允許大量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的存在。

這項研究工作是由美國夏威夷大學的邁克爾·古瓦洛克教授(Michael Gowanlock)領導的。目的是對銀河系內的宜居帶範圍模型進行研究。他們的模型計算結果顯示大約有1.2%的行星系統只要給予足夠長的時間都能夠產生可以支持生命生存的環境。而銀河系古老的年齡暗示,只要沒有遭遇超新星爆發衝擊的可怕厄運,完全有可能在其中的某些星球上已經誕生了生命。研究人員表示:“隨著系外行星搜尋的工作的展開,我們正加深對生命本質的理解,而從星系尺度上對宜居帶的考察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注意。”

古瓦洛克教授的團隊根據恆星的年齡和金屬性兩項參數進行模型估算工作,並在此過程中考慮超新星爆發對生命進程造成的影響。在天文學上,所謂的“金屬性”,指的是某顆恆星中除去氫和氦之外的元素豐度,它們都是形成和地球類似的類地行星的原材料。而這些“金屬”元素是在一代代恆星死亡時的超新星爆發中產生的。因此,形成年齡越晚(即越年輕)恆星,擁有更高的金屬性,在它們周遭環境中也就更有可能形成類地行星。

小組根據“金屬性”這一指標對銀河系各區域行星形成的可能性進行了考察,並最終得到結論:在銀河系核心區,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將能夠蓋過超新星毀滅它們的速度。研究人員們表示:“我們發現我們銀河系中的大部分星球在其一生中總要至少經歷一次超新星爆發的衝擊,但是即便它的行星上遭受了嚴重的衝擊,在之後的歲月裡,生命仍然能夠再次出現並繁榮發展。”這就意味著高等的生命體,或者至少是這些星球上可能可以存在的生命體的數量可能要比我們先前的估算要多得多。

古瓦洛克的小組同時還發現,銀河系核心區域可能比外緣位置更加宜居。他說:“我們發現銀河系的核心部位並非完全不適合生命存在,我們在這一區域發現了廣闊的宜居帶。星系核心區較高的恆星密度和毀滅率導致了較高的金屬度,這就為適合生命存在的類地行星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而引發激烈爭議的一點在於:究竟哪些條件下才會真正出現“宜居”的行星?早期開普勒望遠鏡數據分析結果的發布也曾引發一片爭議,因為其中一位研究人員宣稱,他認為銀河系中大約1/3和太陽相似的恆星(即光譜型為F,G或K)都可能擁有類地行星。(晨風)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