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空局探測器發現金星拖著一個“長長尾巴”

天文

導讀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的“金星快車”探測器最新觀測到太陽風與金星相互作用的驚人景像,在密度較低的太陽風釋放期間,金星的電離層在帶電粒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長長的“尾巴”,酷似一顆大彗星。科學家們此前已經知道太陽風的存在,連續不斷的電子和質子流從太陽表面高速釋放出來,進入行星際空間中,但隨著過程的進行,粒子流 ...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空間局的“金星快車”探測器最新觀測到太陽風與金星相互作用的驚人景像,在密度較低的太陽風釋放期間,金星的電離層在帶電粒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長長的“尾巴”,酷似一顆大彗星。科學家們此前已經知道太陽風的存在,連續不斷的電子和質子流從太陽表面高速釋放出來,進入行星際空間中,但隨著過程的進行,粒子流速度和密度會出現較大變化。

歐空局“金星快車”探測器繪制的金星磁場在太陽風作用下的壯觀情景

在正常情況下,地球軌道上的太陽風密度為每立方釐米五到十個粒子,有時候幾乎探測不到太陽風的存在,就比如在1999年5月時發生的現像。科學家對聚集在地球磁場周圍的太陽風進行了詳細研究,而對金星磁場周圍太陽風的研究還較少,相比較於地球磁場而言,金星的磁場更弱。

在2010年8月份,科學家等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當強大的日冕物質拋射發生時,美國宇航局的STEREO-B探測器對金星在太陽風作用下的磁場環境進行了研究。同時也發現地球軌道附近的太陽風密度下降到每立方釐米0.1個粒子的極低水平,該值持續了一整天。與此同時,“金星快車”則沿著橢圓形的極軌運行,可研究行星電離層與低密度太陽風之間相互作用過程。探測器上的磁場強度計、空間等離子體和高能原子分析儀對金星磁場進行了連續觀測,發現金星軌道附近的太陽風密度下降到每立方釐米0.2個粒子的水平。

詳細的數據分析結果已經發表在《行星和空間科學》期刊上。科學家認為,金星電離層與太陽風作用時,在電離層尾部區域會形成典型特征。位於金星黑夜方向粒子流中最多的是氧離子,發生在距離金星表面150至300公裡的高度上,流速為每秒幾公裡。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