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之鄉克雷蒙納 被音樂魅惑的城市

景點

導讀 《紅色小提琴》的魔咒似乎仍然纏繞著這座城市 以時間和空間穿插手法拍攝的電影《紅色小提琴》就像一個魔咒那樣,將克雷蒙納這座在時代的變遷和動蕩下沉睡的古城喚醒。在有意無意間,從電影裡流露出來的那股古樸和神秘氛圍深深將人們吸引。而我,就是因為電影而來,芸芸眾生中的一名…… 誇張地說,克雷蒙納和米蘭是兩座比肩而立的城市。它們之間相隔雖然只 ...

《紅色小提琴》的魔咒似乎仍然纏繞著這座城市

以時間和空間穿插手法拍攝的電影《紅色小提琴》就像一個魔咒那樣,將克雷蒙納這座在時代的變遷和動蕩下沉睡的古城喚醒。在有意無意間,從電影裡流露出來的那股古樸和神秘氛圍深深將人們吸引。而我,就是因為電影而來,芸芸眾生中的一名……

誇張地說,克雷蒙納和米蘭是兩座比肩而立的城市。它們之間相隔雖然只有80公裡,但是這兩座城市在風貌和氛圍上,卻讓人感覺天壤之別。前者的幽靜質樸和後者的喧囂時尚,因為這微妙的距離而形成更強烈的對比。當我站到被初夏晨陽照耀的群眾大廣場正中央,面對著宏偉的大教堂時,我簡直覺得自己剛從時光隧道裡走來——離開了雍容華貴的物質社會,走進了一個寧靜的精神世界。

克雷蒙納是一座充滿了故事的地方。它曾經一度在無休止的爭奪下一波又一波地興衰。不管是從字面上的記載,還是在建築風格上遺留的痕跡,都娓娓地向人說起那段混亂的過去。歷史,就像一縷幽靈纏繞在這座城鎮裡。走在以卵石鋪成的小道上,耳邊若隱若現的提琴試音聲,讓人感覺就算是呼吸,也能呼吸到那絲屬於歷史的氣息。

滿城盡聞提琴聲

克雷蒙納是現代小提琴之鄉,同時也是古今音樂家的手工小提琴制作聖地

克雷蒙納是現代小提琴之鄉,同時也是古今音樂家的手工小提琴制作聖地。自17世紀,阿馬蒂(Amati)創造了第一把現代小提琴之後,斯特拉迪瓦裡(Stradivari)和瓜涅利(Guarneri)兩位手工提琴制琴大師也陸續出現,稱霸音樂界。至於為什麼在幾乎同一時候,在同樣的小城鎮會湧出名流千古至今的三大制琴家族的淵源,卻沒有人能夠詳細追溯。有人說,這是上帝的旨意,這塊一直以農業為主的土地才會在300年來,不斷的戰亂與和平中固守制琴工藝的傳承,成為人們眼裡一塊手工琴制作的地靈人傑之土。就算今天,很多沉迷於手工琴制作的年輕人,都會因為這裡彌漫濃郁的制琴氛圍而來到克雷蒙納開作坊。

提琴作坊主要隱藏在克雷蒙納群眾廣場周邊的小巷裡。它是繼這裡的古跡之後的另一道風景。排列在小巷旁,大大小小的櫥窗內一般都擺放著未完成的提琴。未經削砍和琢磨的純木色琴身,讓人發揮它在完成之後,光澤靚麗的無限想像力。

無數的琴坊櫥窗,讓漫步在小巷裡的我走走又停停。一次衝動,我推開了一扇琴坊的門。因此與琴坊內那位正在埋頭刨削琴背的年輕琴匠相識。消瘦且文質彬彬的Luca在閑聊中告訴我說,他本來是一位中提琴手。因為想了解提琴的奧妙才選擇了制琴這條路。後來,他禁不住愛上了這行,並且也愛上了這個手工提琴之鄉—克雷蒙納。他說,在小小的克雷蒙納,共有150家琴坊。而散布在城鎮內各個角落,在家裡默默制琴的琴匠卻無法統計。

Luca是一位對自己很嚴苛的年輕琴匠

Luca是一位對自己很嚴苛的年輕琴匠。他制琴的進度很慢。但是他在制琴上的慢速度,卻讓他的琴去到很遠的地方。除了歐美之外,在他手下誕生的小提琴也被中國台灣和日本的著名小提琴家看中。“小提琴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木質、形狀、弧度和刨刻時候掌控的厚度,都能影響一把琴的音色。你知道我們的斯特拉迪瓦裡吧?據說,再大的交響樂隊,也只需要他制的一把小提琴就可以配合了。你想,他的琴有著多麼強大的穿透力啊1Luca說。稍對小提琴有些認知的人不會不知道斯特拉迪瓦裡這位“小提琴之父”。就算是今天的克雷蒙納人,也對他在提琴制作方面的成就引以為傲。為了紀念這位當地制琴大師,克雷蒙納的各代藝術家把他和小提琴的形像雕塑成大大小小的雕像,然後再把它們豎立在城鎮裡的每個角落。

從Luca的琴坊出來,我又回到明亮溫暖的陽光裡。這位除了制琴還是制琴,生活單純又簡樸的琴匠,所堅守的制琴原則和熱情,給我的震撼力是強烈的。他讓我想起了《紅色小提琴》電影中的制琴大師尼古拉。讓我想起了電影所表達的宿命論。想起了克雷蒙納在風雨中一直走到今天,手工琴制作的神秘使命。

延伸閱讀

斯特拉迪瓦裡

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小提琴制作家,生卒於克雷蒙納。14歲從阿馬蒂學藝,22歲制成第一把完美的小提琴,並標上他姓氏的拉丁變化體。1684年另立作坊,1690年創立新琴式,增加琴身長度,上部略小,下部略寬,腰部彎度稍深,琴面弧度較平。琴音豐滿厚實,傳送力強。1700年~1725年間制作了多把傳世名琴。他一生制小提琴約950把,中提琴、大提琴約150把,傳至今日有線索可查的琴約500~800把。各琴皆有別號,價值連城。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