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假期將至,很多喜歡登山、野炊等戶外運動的人會在此期間出游。但是以往,曾經發生過多次戶外運動愛好者遇險的事情,造成悲劇。專家提醒,冬季天氣寒冷,戶外運動要小心失溫症,並掌握一些急救知識,以免發生危險。
嚴重失溫會導致死亡
失溫在醫學上是指人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下,身體喪失過多熱量後體溫逐漸降低,生理機能隨之減弱,在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死亡。體溫過低的危險是易於理解的,死於體溫過低即人們常說的凍死。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老百姓平常所說的“打寒戰(發抖)”,就是輕微的失溫,如果失溫的現像越來越嚴重,身體會停止發抖。穿著濕衣物、暴露在寒風中,會使體溫過度降低的風險大大提高。
失溫症並不僅發生於登山運動,也可能發生於任何戶外冰雪運動。同時體溫過低也是落水者的第一大殺手。造成失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高海拔地區,雪線高度以上空氣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假如長期暴露於低溫、大風、缺氧環境,加之缺乏適當的保暖措施,也極易發生失溫。
當體溫降到35℃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失溫症的直接後果是內分泌紊亂、幻覺及意識喪失直至最後死亡。即使經過搶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戶外活動要避免淋濕全身
在戶外活動過程中,預防失溫症除了選擇適當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學知識及自我保護措施很關鍵。
人體正常體溫為35.8℃—37.8℃,一般在下午15時至17時最低。高海拔地區氣溫低於平地,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降低6℃。人體體溫在環境影響下,通過蒸發、輻射、對流、傳導而降低。因此,除非溫度每天都接近30℃,否則戶外運動時,要永遠記得在身邊多帶件衣服。戶外運動愛好者在戶外如遭遇失溫現像,要學會就地取材,例如大塑料袋也能短暫地防風防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失溫是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下,而不是極度嚴寒引起的。因為流動的空氣不斷把熱量由體表移走,這種“風冷效應”使體感溫度在有風時較實際氣溫更低,因此應避免暴露在寒風中。
此外,與-30℃的寒風相比,-10℃的綿綿細雨加強風更容易引起失溫,所以一定要避免淋濕全身,特別是保證內衣干燥,同時保持體溫,避免產生脫水現像。
搶救患者不能突然加溫
如果在戶外已經發生失溫現像,要抓緊時間對患者進行急救。
失溫症的治療要從避免散發更多的熱量開始,讓患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首先應脫去濕衣物,換上干衣服,以溫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如果只能現場救治的話,應將熱水袋包在厚手套或襪子裡,放在患者的腋窩或腘窩處,因為這裡的大血管最接近身體的表層。如果患者仍有吞咽能力,可給其服用熱而甜的流食。如果患者呈半昏迷狀態,則不必喂他喝水。某些時候,需要借助於他人的身體直接接觸,才能讓患者暖和過來。失溫症的治療應持續,直到患者恢復排尿為止。
患者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著;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應立刻開展心肺復蘇術,並需要將患者盡快轉送到醫院治療。失溫症患者必須小心搬移,以免無意間讓大量的冷血液從表皮回流到心髒,引起心律失調。
對失溫症患者突然加溫會導致患者休克。嚴重失溫的患者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恢復正常體溫,這一段時間裡必須時時觀察。切記不可給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能鼓勵患者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