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應該如何修葺?保留原本風味應有嚴格論證

文化

導讀 雕梁畫棟、鬥角勾心、飛檐夾脊……這些詞語,勾畫出一個富於詩意而且文化意味深遠的中國古建築群像。 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逐漸深入,各地修葺古建築,乃至新蓋仿古建築的風潮越來越大,不僅作為公共遺產的文物古建興起大規模修葺的潮流,個人翻修古屋、興建仿古建築也逐漸成為熱潮。 然而隨著古建翻修的熱潮,各種爭議也從未斷絕,許多修 ...

雕梁畫棟、鬥角勾心、飛檐夾脊……這些詞語,勾畫出一個富於詩意而且文化意味深遠的中國古建築群像。

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逐漸深入,各地修葺古建築,乃至新蓋仿古建築的風潮越來越大,不僅作為公共遺產的文物古建興起大規模修葺的潮流,個人翻修古屋、興建仿古建築也逐漸成為熱潮。

然而隨著古建翻修的熱潮,各種爭議也從未斷絕,許多修葺行為被批評為破壞文化,而非保護文化,新建的仿古建築也往往換不來一聲贊嘆,粗糙的仿古外形下的鋼筋水泥結構,則成為“偽古董”。

那麼,古建築究竟應該如何修葺?仿古建築又應不應該興建?對此,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研究員章建剛說:“古建築的修葺當然應該,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是什麼樣的原則去修葺,這其中涉及非常多的技術問題、意識問題,如何保留古建築的原本風味、文化內涵,都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標准。”

修葺從未斷

北京晨報:這些年來,古建翻修現像越來越多,但是爭議也越來越多,您如何看待這種現像?

章建剛:古建翻修主要的問題,就是大的原則應該怎麼定。首先,古建的原樣保護是第一位的,不能隨便翻新,特別是遺產性的古建築,最重要的是保持原來的風貌,不僅是外觀上,裡面的格局也要保持。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翻修起來特別困難,不注意這些,就容易引起爭議。

北京晨報:都有哪些困難?

章建剛:中國的古建築,主要以木結構為主,許多建築本身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時間裡也是多次翻修,大修小修不斷,各個時間翻修的特點也不同,甚至有時候翻修出來的建築已經與原建築有了非常大的區別。所以翻修古建的問題並非今天才有。

在今天來說,原樣保護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如何原樣保護呢?這涉及技術問題。首先是歷史的問題,很多古建築說是建於什麼年代,但實際上經過歷史上多次翻修之後,今天我們看見的究竟是什麼年代的?是原本初建時的樣子,還是後來翻修之後的樣子?很難界定。其次是技術和原材料的問題,建築技術、原材料一直都在發展變化,如果要大修,新的技術是否還能延續原本的建築結構、承重力如何等,都需要仔細計算。比如說大修,古建築大修有“落架大修”,因為古建築大多是以幾根柱子承重,上面是一個頂蓋。“落架大修”就是把整個頂部拿下來修葺,但是如果頂部使用的鋼筋水泥,原本木頭的柱子還能承受嗎?

北京晨報:除了技術上的難題,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嗎?比如說文化韻味等。

章建剛:這其實也是常見的困難,古人的建築大多沒有圖紙、技術數據等留下,很多時候,翻修常會依據一些傳說,或是描寫這個建築的詩文等,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往往有修飾和誇大的地方,因此修出來的建築,和原本的就會大不相同。比如說全國有很多座銅殿,都說是根據武當山銅殿修建,但因為沒有圖紙,大多都是根據人的觀察和印像去修,結果就是每個銅殿都不相同。

保護古建築不能喊口號

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古建築,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保護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樹立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格。那麼,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古建築,又有什麼可操作的方式和規則?

章建剛說:“古建築本身的特性不同,對應的保護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護建築文化、城市歷史的規則體系,僅僅有保護意識是不夠的,沒有規則的保護行為,很可能會變成破壞。”

古建翻修不可避免

北京晨報:古建翻修爭議很多,也有人認為應該順其自然,不必翻修,您怎麼看?

章建剛:古建翻修是有必要的,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傳承,如果古建築全部都消失了,那麼對於我們的文化,必然會是一個遺憾,一個缺口。中國的古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雜以磚木結構,容易損壞,歷史上古建損壞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兵燹焚毀,一個是日常使用的損耗,如蟲蛀等,因此翻修不可避免,古今如是。

北京晨報:有觀點認為古建築在今天大多已經成為觀賞物,實用意義大部分消失,還需要翻修嗎?

章建剛:其實使用價值,並非僅僅在於居住,像是古代的皇宮、廟宇等,在今天原本的使用價值已經不再,民間的廟宇也多為新建,原本的大多為文物部門掌管。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開發、展示,成為文化景觀,使人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實際上起到的是教化作用。所以說,古建築的用途,也在從傳統向現代轉化,從社區內向社區外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修葺也是有必要的。

公眾應參與公共遺產翻修

北京晨報:古建翻修屢屢引發爭議,您覺得爭議的原因主要在哪裡?

章建剛:第一,建築本身的角度,如何修舊如舊,是否能保持原貌。有的古建築翻修之後,看起來嶄新亮麗,但其韻味,已經大失其趣,這是人們不認可的原因。其二,程序的問題,爭議比較大的,往往是公共遺產的翻修,這涉及財政使用的程序。古建築的維修,因為技術、材料等諸多因素,往往比建新房子要貴很多,因此,這些財政支出應該遵循什麼樣的程序,是否受到監督等,都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

北京晨報:古建翻修也需要公眾的參與和監督。

章建剛:是的。公共財政是納稅人的錢,公共財政的使用,本身需要公眾的參與,並且接受公眾的監督。古建翻修往往要花很多錢,那麼這樣的花費,首先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如果公眾認為不應該花這個錢,即便修得很好,也很難獲得贊同。其次,花錢翻修之後,如果修得又很差,問題就更多。因此,公共財政支出的古建翻修,必須讓公眾參與、了解。

古建翻修涉及面廣

北京晨報:古建翻修是一個很大的範疇,這裡面不同的情況是否也應該不同對待?

章建剛:是的。比如對公共遺產性質的古建築,如文物等,它的翻修維護就非常嚴格。不僅是外觀,裡面的規格、布局、工藝全部都要保持原樣,否則歷史就不存在了。這方面的古建築,在今天也有一部分作為文化景觀向公眾開放,這就更需要特別的考慮,比如說拉電,防火措施等,這需要非常謹慎,有很強的專業性,不能簡單對待。其次,仿古建築也是當前爭論比較多的話題,這一類完全新建的,所以要注意的問題更多。最重要的一個,是要有所本,仿古只是一個大致的描述,中國古代有數千年,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並不相同,各種類型的建築也有差異,要仿哪一類的,哪個時代的,必須要先弄明白,要有准確細致的了解。不然就會不倫不類,讓人感覺造假。包括仿照西方的建築,也有這樣的問題,給人粗糙、很假的感覺,往往是因為沒有細致的了解和准備。

北京晨報:在城市規劃中,會出現一些帶有古風的建築,作為一種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觀,這樣的建設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章建剛:首先要和城市本身的風格文化相融合。其次,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規範,使得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這需要認真的研究,做大量的工作。比如我在雲南看到一些把民族文化放在現代建築中的,有的看起來就非常的粗糙,類似的還有很多。我見過比較好的,是延邊的一些建築,如圖書館等,結合得就很不錯。

借鑒西方建造規則

北京晨報:在今天,私人建造仿古建築的也很多,對於這樣的現像,又應該怎麼看?

章建剛:公共的古建維修、仿古建築需要公眾的參與,需要完善的標准和程序。但是如果甲方是個人,也就是私人建築,比如說某個人翻修自家的老房子,或者干脆把自家的房子改成仿古的,這樣的行為,外人很難說什麼,因為這是他對自己財產的一種處置。

北京晨報:那麼是否可以給一些比較適合的建議呢?

章建剛:給一些建議應該是可以的。比如說城市管理部門可以事先溝通,告訴他們怎麼做會更好,甚至給一些專業性的建議。

我們知道,古建築涉及的技術問題非常復雜和龐大,因此個人很難達到這些技術水准,因此專業機構的建議會很有效果,可以做到個人難以做到的設計、規劃、技術准備等。實際上,在國外,已經有不少這樣的規則存在,個人維修古建築或者建造仿古建築,需要經過專業機構和管理部門的參與和批准,這也是今天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

對私人建築應有所約束

北京晨報:外國的經驗,具體有什麼樣的?常有報道稱西方城市幾十年上百年不變樣,是否他們不維修?

章建剛:西方古建築多是磚石結構,甚至有天然混凝土結構的,使用時間有些確實很長。但並不意味著不維修,維修還是需要的,也是常有的。

為什麼它們可以保持上百年城市風貌不變,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對於城市建築的保護機制在起作用。比如巴黎,大約在100多年前就已經立法保護城市建築,他們所有建築的翻修重蓋等都需要經過專門的城市管理部分的批准,我們知道,這些建築其實大都是私有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實際上所有的維修,都必須保持原有的格局、外貌。巴黎也是世界上唯一全部格局、外貌保持不變的城市。此外,如維也納也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但是維也納的核心城市比較小,而且分布在丘陵之中,因此給人的印像沒有那麼深刻。

北京晨報:這些經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章建剛: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古建築,保護城市的文化,必須要有具體的措施和規則,城市管理者不僅要有意識,也要有行動,這個行動就是具體措施,不然,只有空話、套話,只喊口號是不行。

章建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室研究員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