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部,漢江南岸。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天下名山”、我國“第一仙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勝地和游覽勝地。
武當山名稱由來,與道教活動有關。古名“ 上山”,又名“太和山”。據《太和山志》記載,東漢末期,道教誕生以後,武當山被尊為“仙山”、“道山”,是我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祥地。據說武當山的“武當”二字,勸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故名“武當”。又稱謝羅山。據《水經注》中栽:晉鹹和年間(公元326~334 年),歷陽謝允為羅令,後棄官隱遁此山,故名。又為歷代道教修身養性之所,故又稱“仙室山”。太和山,據《正蒙·太和》解釋:“太和”就是“道”。可見,作為一座道教名山,武當山的眾多山稱,均源於道教及其祀奉的神仙,所以有我國“第一仙山”之稱。
自唐宋以來,武當山就成為道教的朝聖地及“武當拳術”的發源地。唐代,武當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而名揚天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經為武當山寫下的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至今仍然聳立在山麓“元和觀”旁。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更贊美武當山為“氣吞秦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清代沈冠在《題天柱峰》一詩中寫道:“合沓千峰翠靄重,帝居雄踞碧芙蓉;西來紫氣連華岳,東望高盤俯岱宗。”
武當山自然景色絢麗,奇峰峻秀。有72 峰、36 岩,24 澗、11 洞、3 潭、9 泉、10 池、9 井、10 石、9 台等勝景。特別是“七十二峰”,拔地而起,十分雄偉。其中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 米,更是一峰獨秀,直插雲天,好似“一柱擎天”,故名。而其它各峰,又略有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這種特殊的山勢,就是聞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奇景。
武當山的古建築群,極其雄偉壯觀。據《太和山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 年),就開始興建五龍祠。宋、元時期建築不斷增多,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於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 年)役使民工巧匠30 余萬人,在此大興土木,歷時10 年,建成了擁有8 宮、2 觀、36 庵堂、72 岩廟等33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以及39 座橋梁、12 座亭台和全用青石砌成的登山“神道”。建築面積達160 萬平方米,綿延70 多公裡。從此,武當山成為周圍許多省道教中心。現在基本上保持著明代初年的建築體系,保存較完整的有金殿、古銅殿和紫霄、南岩、迂真、太和、五龍、玉虛6 宮,復真、元和2 觀,以及玄岳門、磨針井等,多座落在峰、巒、坡、坨、岩、澗等險峻之處,其宮觀建築,各種銅鑄泥塑鎏金,木石雕刻,均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享有中國古代“銅鑄藝術寶庫”的美譽。
武當山,還以它獨特風格的“武當拳術”而聞名中外。這種拳術為北宋末有位叫張三豐,在此結茅修道所創,剛柔兼蓄,成為全國一個重要的拳術流派。它和嵩山少林派的武術齊名。許多海外旅游者,未識武當山,而先知“武當拳術”。
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頂上的金殿,又名金頂,建於明代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 年),是武當山古建築群的精華。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殿高5.5米,寬5.8 米,進深4.2 米,全部為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拚合焊接而成,為四坡重檐廡殿式仿木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金銅建築物。金殿內,供奉著“真武祖師大帝”的鎏金銅像,重達10 噸。兩旁有金童拿著文簿,玉女托著寶櫻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旗角飄動,寶劍出鞘,神態如生。殿基為花崗岩砌石台,周繞石雕欄杆,莊嚴凝重,光燦奪目。
武當山還是一座“天然藥庫”而著名。我國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1800 多種藥物中,武當山就有400 多種。據說,當年李時珍要尋找一種“曼陀蘿花”的珍貴藥材,曾走遍南北名山大川都沒有找到,最後還是在這裡找到的。
1931 年5 月,賀龍元帥率領紅三軍,曾在武當山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紫霄宮內的父母殿和西院,就是當時的司令部及後方醫院舊址,還保存有許多革命珍貴文物。